福州第十八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汇编(2019.10)下

2019-10-18

六、体、卫、艺场所

(一)综合体艺馆管理制度

1.室内体育馆是学校教学、竞赛、群体活动的重要场所,无关人员谢绝入内。

2.所有进馆人员均须遵守体育馆的管理规定,服从本馆管理教师的管理。体育馆管理教师应严格履行管理职责。

3.严禁穿钉鞋、足球鞋〔带钉〕、硬底鞋〔金属〕及鞋不洁者入内。

4.凡在体育馆內活动所使用的体育用具均必须由班级体育委员统一到体育器材保管室签领,下课后必须及时交还到体育器材保管室。

5.爱护体育馆内及各办公室的设施、器材和其他物品,不得随意挪动体育器材,如造成人为损坏照价赔偿并按学校有关规章处理。

6.保持体育馆内的清洁卫生,不乱扔废纸杂物〔投放在废物箱内〕。严禁在体育馆内的墙壁上乱贴、乱画、涂抹或用脚蹬踏墙面。

7.严禁在体育馆内吸烟、吐痰、吃饭和喝带糖饮料,违者责令其立即退出。

8.遇下雨天在馆内上课,所有雨具必须在门厅内指定处摆放,不得带入有关场馆。

9.学生进入本馆上体育课或进行体育活动,必须由体育教师带领,其他时间禁止学生入内。活动时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安全教育,做好安全预防工作,并现场指导和组织学生活动。

10. 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自身及他人的安全。学生必须严格按照体育教师的要求进行活动,严禁在馆内随意快速奔跑、人员冲撞、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以免造成伤害事故。

11. 体育馆使用完毕后,管理者必须严格检查电源、门窗是否关好,杂物是否清理,才能离开。

12. 本馆不得擅自外借,若遇特殊情况需借用的,需报校长室审批。

13. 室内体育馆开放时间:

〔1〕学生:按课表排课时间〔是否进馆上课由体育组教师协调确定〕。遇体育活动课人数较多时,体育老师应做好有序组织和安排。

〔2〕教职工:周二、周五15:40-16:30;周一、周三、周四15:40-17:30。

其他时间若遇特殊情况,需由校主管领导书面同意,方可安排。

14. 建立室内体育馆使用与管理台帐,由本馆管理教师负责记录,学期结束交总务处存管。

15. 本管理制度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予以完善。

(二)综合体艺馆安全制度

体育馆是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及比赛专用场所,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有效预防危害发生,特制定以下安全制度:

一、确保本馆消防器材和设备的正常使用,检查要求纳入校安全检查范围,具体由校安全专管员负责落实。

二、设置安全出口指示标志,保证所有安全出口的畅通。

三、加强对供电线路的管理,离开场馆时,必须切断所有电源,关锁门窗。

四、馆内严禁吸烟,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及明火入馆。

五、所有进馆人员均须遵守体育馆的管理规定,服从本馆管理教师的管理。体育馆管理教师应严格履行管理职责。建立室内体育馆使用与管理台帐,由本馆管理教师负责记录,学期结束交总务处存管。

六、学生进入本馆上体育课或进行体育活动,必须由体育教师带领,其他时间禁止学生入内。活动时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安全教育,做好安全预防工作,并现场指导和组织学生活动。学生必须严格按照体育教师的要求进行活动,注意自身及他人的安全。严禁在馆内随意快速奔跑、人员冲撞、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以免造成伤害事故。

七、爱护和安全使用本馆内的设施、器材和其他物品,不得随意挪动体育器材,避免人员或财产损害事故的发生,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

八、本馆不得擅自外借,若遇特殊情况需借用的,需报校长审批。  

三)体育保管室规则

1.保管员必须在课前和课后协助体育教师布置场地和收回器材。

2.妥善安放体育器材,堆放整齐、有序、安全。

3.保管和使用好广播设施。

4.做好对体育器材和场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

5.保证环境整洁、卫生,谨防外人入内。

6.在规定外借时间内,学生必须凭本人有效学生证借用体育器材,一证只能借一件器材,必须按时归还器材,如超过规定时间,将取消借用资格。

7.教师及班级活动需要,以及外单位、外人借用体育器材,一律须主管领导签字方能办理,并限期处理。

8.人为造成损坏,包括遗失和非正常损坏的器材等一律作赔偿处理。

9.管理员应对体育器材严格管理,如因缺乏一定安全措施而造成器材被盗,则追究管理的责任。

10.管理员应做到帐物相符。

(四)卫生室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制度

1.各类医疗器械有专人保管,并做好登记造册工作;   

2.各类医疗器械存放于固定、干净、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强酸、强碱等腐蚀物品的侵蚀;

3.严格按各类医疗器械的操作规章进行操作;   

4.操作完毕,立即清洗,消毒,准备下一次使用;

5.长期不使用的医疗器械及时做好清洗及上润滑油等防护工作,并妥善保存;

6.各类医疗器械如有故障或损坏,立即通知维修工或与厂家联系;

7.建立卫生室医疗器械的常规检查保管制度,每两周检查一次,并登记成册。

(五)卫生室药品管理制度

一、购进药品以质量为前提,到具有合法证照的供货单位进货。

二、购进药品要有合法票据,并依据原始票据建立购进记录,进货单位、购货数量、日期、生产企业及药物通用名称。

三、购进药品后必须认真查对及验收,经采购人员及药品验收人员校对后,双方签字才能入库。

四、根据药品性能及要求,分别存放于常温,阴凉的地方。

五、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坚持经常做好温湿度管理和观测工作,确保药品储存安全。

六、库房及药房要分类储存,分开摆放。即:

1.药品与非药品分开;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开;

3.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品种及性质相互影响,易串味药分开。

七、库房及药房,货架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打扫和消毒,做好防盗防火、防潮湿、防腐、防污染、防鼠工作。

八、为满足员工要求,根据《药品管理法》等有关规定,我院卫生室在保持拆零用具清洁卫生的前提下,把药品拆零后发给来就诊病人。但在内服药袋上必须清楚的写明药名用量及用法。

九、对拆零后的药品,应集中存放于拆零专柜,不能与其他药品混放,拆零专柜短缺的拆零药品应从其他药柜移入,采用即买即拆,并保留原包装。  

十、执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

1.所有危及生命、致残,直至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的不良反应;

2.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

3.药品投产使用后各种不良反应;

4.一切意外的不良反应;

以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都要按规定报告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卫生部门。

(六)音乐保管室规则

1.本室各种乐器、教学资料的陈放柜,由兼保管人员管理。

2.本室各种乐器、设备只能由保管人员亲自提取,其他人员不得随便动用。

3.借用的乐器,须办理借出手续,若是贵重的还要交一定押金(外单位向本室借用乐器,应持单位介绍信,同时持有校长批条)凡影响教学则—律不借。

4.搞好财产的入库保管、登帐、报损工作,借用者若有丢失、损坏应酌情赔偿。

5.保管柜保持干净、整齐、作好防霉、防潮、防盗工作。

(七)美术保管室规则

1.美术室内不得随地乱抛纸屑等杂物,美术教师要保证室内整洁、卫生。

2.爱护室内公物,不得在石膏上划刻,不得私自拿用、移动美术室器材。

3.美术室钥匙必须由教师保管,其他人员一律不允许配备。

4.美术室物品出借必须经主管领导批准,登记入册,限期归还。

5.器材人为损坏,酌情按章追究当事人或管理教师责任。

6.加强对美术器材的严格管理,如因缺乏一定的安全措施而造成器材被盗,则按章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7.管理员应做到帐物相符。

七、心育指导中心

(一)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1.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对象为本校全体师生。

2.心理咨询室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

(1) 为来访者提供心理测试和结果分析,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掘潜能。

(2) 为个别有心理困扰的来访者进行鉴别、疏导、调整。

3.咨询员应当严守职业道德,尊重来访者,对咨询内容有保密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来访者的权益不受侵犯。

4.咨询员应本着真诚、尊重、温暖、负责的原则,对来访者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

5.咨询员若遇到自己不能处理的问题,应明确告诉来访者。

6.咨询员有权拒绝不属于咨询内容的要求。

7.每次咨询结束后,咨询员应及时整理咨询记录,分类存档。

8.当班咨询员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营造安静、舒适的咨询环境。

9.咨询员应爱护咨询室的物品,保持好咨询室卫生。

10.严禁随意带领无关人员进入咨询室及翻阅咨询档案。

11.咨询员若因各种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到岗,应提前请假,并安排。

第七篇

新课程改革与新高考改革

   

第七篇   新课程改革与新高考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

(一)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课程发展规划(2016-2020)

   一、指导思想

校积极响应福州市政府提出的“推动创建高起点、高质量的福州第十八中学”,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积极打造“多元文化、彰显个性、快乐生活”的校园文化,逐步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用教育润泽生命,用文化引领成长,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遵循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力求实现新课程纲要指导下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等方式的变革。

   二、课程目标

经过几年的高中新课程,我校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设置与开发经验,校本课程开发有形成高质量的体系。我校课程的目标是构建新的课程框架,基础型课程与拓展课程、研究型课程的总体课时比例更趋科学合理,并随着年级的提高而增加拓展课程、研究型课程的课时比例,课程实施学分制管理。利用我校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和良好的师资条件,大力加强体育、艺术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办出我校的特色。

   三、课程设置原则

1.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只有把每一科课程开齐,把每一节课上好,学生才会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才会真正提高,特别注重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体育等课程的开设和管理,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努力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的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以及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四、开发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制约着开发活动的价值准则,是根据对课程开发过程的规律性认识而制定的用以指导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课程开发的原则规范着课程目标的性质、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标准以及课程评价的取向等问题。若使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首先必须确定一个教育学意义上的原则,否则便会产生“未蒙其利,无受其弊”的后果。这一原则必须是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立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所确立的具有概括性的原则规范。为校本课程开发确立原则,旨在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方向、内容、性质和质量等,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明确的原则导向,从而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合理性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科学性,减少其随意性和盲目性,以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开发的效力。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倡导和坚持的原则是:
    1.个性化原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管理与决策权利的下放,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平台。校本课程开发以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前提,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宗旨自主进行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建设。学校纵向与横向课程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到特定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
    (1)个性化的学校决定个性化的课程。
    (2)个性化的教师构建个性化的课程。
    2.多样性原则
    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单一的国家和地方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我们这次参评的校本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广,注重关注社会,关注自然,贴近学生生活。
课程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内容领域:
    (1)以体现社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状况等的校本课程。
    (2)以体现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的校本课程。
    (3)以体现学生兴趣与需要的校本课程。
    (4)以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向学生介绍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向他们传递最新的科技信息、人文信息的校本课程。
    (5)以体现与学科整合的校本课程。
    (6)以体现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内容的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类型多种多样:
    从课程开发的水平或层次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活动方式除课程新编外,还有课程选编、课程改编、课程补充、课程整合、课程拓展等,开发的类型多种多样。并且大部分的新编内容都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
    3.适宜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应因地、因时、因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忌盲目照搬。由于我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都与其他兄弟学校不尽相同,因此,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必须正确评估我校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要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尽量突出学校的优势,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比如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前提,但同时又必须立足于学校、社区所能依托的教育资源,否则校本课程也就失去了“校本”的特色,其课程的适应性也就无从谈起。
   五、开发步骤
    1.建立领导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林进东

成员:李琪   李威威   邵晓明   吴勇   陈劲松   潘建兴

      章建东   周华卿   文自强   梁爱建   何德隆   林隆芬   朱云生

      管文斌   陈彦 张正   唐晓熙   甘理官   宋大勇   黄嗣

    陈钟鸣   赵华 廖靖斐   王健   强秀英   吴烜   吴丹霞   高敏   

    杨兴辉   范爱玉    陈琳    张竑    孙雷

2.前期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开发的课程纲要向学生及家长广泛征求意见。
3.培训师资
(1)校本课程理论。

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

培训方式:讲座、研讨。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4.撰写课程纲要。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5.教师正式开题,学生自主选择。

开课之初,教师向全体学生介绍所开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
6.校本课程实施。

教务处做好监控、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7.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

(二)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三年课程总体规划

    一、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新课程结构

本次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突出特征之一是: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层次构成,上层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科目下设模块,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基本结构。其整体结构如下:

这次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根据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在培养目标上作了重要调整。它既改变了过去高中教育片面强调服务于政治需要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缺陷,也避免了片面强调“学生本位”以及“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的局限性。它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个体与自然三者的有机结合、统一。

设置学习领域的一个根本目的,就在于加强科目之间的整合。这样做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设置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可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设置模块是本次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亮点,也是推行新的高中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基础。

学习领域是最上位的,它包括若干科目,而每一科目又包含若干模块,模块是最下位的,也是课程内容最基础的单位,模块的设置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模块强调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选修模块则为同学们提供了较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使大家有机会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喜好和特长,找到自己合适的学科和课程。

    二、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新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方案

根据《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和《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课程设置和选课指导意见(试行)》,结合我校师资和教学条件,拟定“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新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方案”(见下表)。

表1:高一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

学习领域

科目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分

第1学段

第2学段

第3学段

第4学段

语言与

文学

语文

必修1   /4

必修2   /4  

必修3   /4

选修4   /4

8

英语

必修1   /4

必修2   /4

必修3   /4

必修4   /4

8

数学

数学

必修1   /4

必修2   /4

必修3   /4

必修4   /4

8

人文与

社会

思想政治

必修1   /2

必修2   /2

4

历史

必修1   /2

必修2   /2

4

地理

必修1   /2

  必修2   /2

4

科学

物理

必修1   /2

必修2   /2

4

义务教育与高中衔接   /1



化学

必修1   /2

必修2   /2

4

生物

必修1/2

必修2/2

2

技术

信息技术

必修1 信息技术基础 / 2

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 /2

4

通用技术

必修1 技术与设计 /1

2

艺术

美术

选修绘画或设计一个模块 /1

选修绘画或设计一个模块 /1

2

音乐


音乐鉴赏/1

2

体育与

健康

体育与健康

必修健康教育专题(3学时)、田径(18学时)、乒乓球校本课程(15学时)   / 2

必修健康教育专题(3学时)、乒乓球校本课程(18学时)、选修乒乓球、羽毛球、女篮、男篮、排球、体操中1个项目

(15学时) / 2

4

综合实践

活动

研究性学习

完成一个课题研究/1+1  

完成一个课题研究 /1+1

10

社区服务

参加5个工作日以上

1

社会实践

参加1周社会实践

2

选修Ⅱ

校本课程

选修   /2

选修   /2

4*

班会

1

1


体育锻炼

0+3

0+3


周课时总数

35+4

35+4

35+4

35+4


学   分

合计77学分=必修73学分 + 选修II 4学分

方案说明:

(1)本方案按5天工作制,每天8节课安排,每节课45分钟。

(2)表中“必修1”表示该学科必修模块1,以此类推;斜杠后的数字(如“/4”)表示周课时数。“学分”栏中无星号数字为必修学分,带星号的数字表示选修学分。

(3)本方案中,高一年级只有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三个领域学习内容由学生选课后,学校统一安排时间按教学班上课,其他科目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和时间都由学校统一安排,按行政班上课。

(4)考虑到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难度,为保证必修模块的教学质量,根据福州市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这个学科高一学年增加1个课时,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

(5)每个学科开设1—3门校本选修课程,每门校本选修课可设一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或18学时(1学分),每个模块由若干专题组成。同一门校本选修课可开设1—2个教学班,由不同教师上课。高一学生每学期选课一次,可任选一个学科的1门校本选修课,修习36学时获得2学分。

(6)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一个教学班为单位,让学生自己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组成若干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每组5-10人),由校本选修课相关学科教师为课题指导教师,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开题、中期汇报、结题、评价安排集中活动,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每一学期完成一个课题研究,获得5学分。

表2:高二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方案(文科)

学习领域

科目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分

第1学段

第2学段

第3学段

第4学段

语言与

文学

语文

必修4 / 4

必修5 / 4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鉴赏 / 4

先秦诸子选读 / 4

2+6*

写作实践/1


英语

必修5 /4

选修6 /4

选修7 /4

选修8 /4

2+6*

英语听力与口语训练/1


数学

数学

必修5 / 4

选修1-1 / 4

选修1-2 / 5

复习/4/5

2+6*

选修1A:选修系列3中的一个专题   /1

选修1B: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1

人文

社会

思想政治

必修4 / 2

必修3 / 4

选修Ⅰ《国家与国际组织》/ 4

4+2*

历史

必修3   /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4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4

2+4*

地理

必修3   / 2

选修2

海洋地理/4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4

2+4*

科学

物理

选修1-1与会考复习 /3


2

化学

选修1化学与生活

与会考复习 /3


2

生物

必修3稳态与环境

与会考复习 /3


4

技术

通用技术


    必修2 技术与设计 /1

1

艺术

美术


美术鉴赏 /1

1

音乐

音乐鉴赏/1

选修 歌唱 /1

1

体育与

健康

体育与健康

必修健康教育专题(3学时),任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体操、综合田径中1个项目(33学时)/ 2

必修健康教育专题(3学时)

任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体操、综合田径中1个项目(33学时)/ 2

4

综合实践

活动

研究性学习


完成一个课题研究/1+1

5

社区服务

参加5个工作日以上

1

社会实践

参加1周社会实践

2

选修Ⅱ

校本课程


2

2*

班会

1

1


体育锻炼

0+3

0+3


周课时总数

34+3

35+4


学   分

合计67学分=必修37学分 + 选修Ⅰ(A)28学分 + 选修Ⅱ2学分









表3: 高二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方案(理科)

学习领域

科目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分

第1学段

第2学段

第3学段

第4学段

语言与

文学

语文

必修4 / 4

必修5 / 4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4

先秦诸子选读 / 4

2+6*

写作实践/1


英语

必修5 /4

选修6 /4

选修7 /4

选修8 /4

2+6*

英语听力与口语训练/1


数学

数学

必修5 / 4

选修2-1 / 4

选修2-2 / 4

选修2-3 / 4

2+6*

选修1A:选修系列4中的1个专题/1(SX/X 4-5不等式选讲)

选修1B: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1

选修1A:选修系列4中的2个专题   / 2

(SX/X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SX/X 4-2矩阵与变换

选修1B:风险与决策/1

3*

人文

社会

思想政治

必修3,4(会考复习)   / 4


4

历史

必修3 (会考复习)   / 2


2

地理

必修3 (会考复习) / 2


2

科学

物理

选修3-1 /3

选修3-2 / 4

选修3-4 /4

2+4*

化学

选修4有机化学基础/3

选修2化学反应原理/4

2+2*

生物

必修3稳态与环境   /2

选修/4

4

技术

通用技术


    必修2 技术与设计 /1

1

艺术

美术


美术鉴赏 /1

1

音乐

音乐鉴赏/1

选修 歌唱 /1

1

体育与

健康

体育与健康

必修健康教育专题(3学时)

任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体操、综合田径中1个项目(33学时)/ 2

必修健康教育专题(3学时)

任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体操、综合田径中1个项目(33学时)/2

4

综合实践

活动

研究性学习


完成一个课题研究 / 1+1

5

社区服务

参加5个工作日以上

1

社会实践

参加1周社会实践

2

选修Ⅱ

校本课程


2

2*

班会

1

1


体育锻炼

0+3

0+3


周课时总数

35+3

35+4


学   分

合计66学分=必修37学分 +选修I(A) 27学分 + 选修II 2学分

表4:高三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方案(文科)

学习领域

科目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分

第1学段

第2学段

第3学段

第4学段

语言与

文学

语文

选修4新闻阅读

与实践/5

总复习 /6

2*

英语

选修Ⅰ(B):选修9、选修10 /6

总复习 /6

4*

数学

数学

选修系列4中的2个专题 (可不选)

或复习/6

总复习 /6

2

人文

社会

思想政治

总复习/5

总复习/5


历史

总复习/5

总复习/5


地理

环境保护/4

总复习/4

总复习/5

2*

技术

通用技术

必修2   /1


1

体育与

健康

体育与健康

必修健康教育专题(3学时),任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体操、综合田径中1个项目(33学时)/2

必修健康教育专题(3学时),任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体操、综合田径中1个项目(15学时)/1

3

综合实践

活动

社会实践

参加1周社会实践


2

班会

1

1

1

1


周课时总数

35

35

35

35


学   分

合计14学分=必修6学分+选修I(A)2学分+选修I(B)6学分









表5:高三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方案(理科)

学习领域

科目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分

第1学段

第2学段

第3学段

第4学段

语言与

文学

语文

选修4新闻阅读

与实践/5

总复习 /6

2*

英语

选修Ⅰ(B):选修9、选修10 /6

总复习 /6

4*

数学

数学

选修1A:选修系列4中的2个专题(可不选)或复习/6

总复习 /6

2*

科学

物理

选修3-5 /5

总复习/6

2*

化学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5

总复习/5

2*

生物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4

总复习/4

2*

技术

通用技术

必修2 技术与设计 /1


1

体育与

健康

体育与健康

必修健康教育专题(3学时),任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体操、综合田径中1个项目(33学时)/2

必修健康教育专题(3学时),任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体操、综合田径中1个项目(15学时)/1

3

综合实践

活动

社会实践

参加1周社会实践


2

班会

1

1

1

1


周课时总数

35

35

35

35


学   分

合计学分19学分=必修6学分+选修I(A)9学分+选修I(B)4学分

    三、评价方案的制定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课程实施水平评价要将导向作用放在重要位置,我校课程建设的目标旨在运用学校课程实现对国家有关课程教学的全面拓展,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在拓展中形成研究问题,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构建基础知识学习,基础知识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新的课程学习模式,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一个发展潜能的舞台,以达到充分发挥教师智慧,发展学生潜能,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目的。做到既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2.系统性原则

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是我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和教育督导评估密切结合,在评价理念、评价方式、评价功能上要侧重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学校活动安排等方面。

   3.科学性原则

学校课程的提出和教学内容设计必须符合科学性的原则,要体现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特点与规律。理科类的学校课程要尽量体现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与趋势,文科类的学校课程要体现文化性,社会性。学校课程的设计要尽量帮助学生认识科学规律,自然或社会现象。

   4.适用性原则

学校课程的开发必须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与地方人文相结合。在难度上不能超越学生发展的基础,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学生的选择是课程是否开设的重要基准。

   5.多元性原则:

目标多元(三维目标,反映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状况),关注学生在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提升,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

   6.动态性原则

学校课程是动态滚动发展的,根据各方面的反映,每年都进行课程目录的重新修订,新的,成熟的课程不断加入,一些不受学生欢迎或准备不足,教学效果不好的课程将淡出。

    四、评价内容

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应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符合客观公正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1.学校的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

2.学生的成长,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情况,总成绩由学分总分表示,学生对学校课程的意见(包括对教学意见和对教师的评价等)

3.教师的成长。

(1)教师学习,教育观念的更新

(2)课堂教学活动

(3)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

(4)教研能力

4.课程资源的开发情况

五、评价方法

1.评价小组每学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估,平时收集材料,督促有关课程实施机构的课程实施。

2.评估小组的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向课程委员会及学校行政会提出。

3.学校课程委员会根据评估小组的意见进行总结,提出课程的改进和发展意见,并加以落实。

(三)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业评价及学分认定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意见(试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实施意见等有关配套文件和参考方案(2006.66号)》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为了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的管理,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工作机构,在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实施学分认定工作。

1、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德育处分管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年段长和若干教师代表为成员的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指导学校学分认定工作。

2、学科学分认定工作小组。学校成立由学科教研组组长为组长、年级学科备课组长为副组长,模块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学科学分认定工作小组,负责本学科各模块修习学分的认定工作。

二、构成项目和分值权重

(一) 学科类模块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由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业水平测试结果构成,两项目分值权重为5:5,按此比例对学生实行综合评价认定学分,综合评价成绩在60分以上(含60分)的学生予以学分认定,未达60分的,不予认定。

    1.学习过程表现(40%)

    学习过程表现包括四个项目即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平时测验等,累计以满分50分计入总分成绩。

学生修习时间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4/5以上。因病假、事假未能达到规定学时的,在课余时间通过补课达到要求的给予认定。修习时间未能达到要求的不予认定学分。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有实验操作的学科实验操作的考核也包含在本项目中;作业质量包括作业完成的次数和质量等;平时测验成绩指模块学习中间的阶段性测试,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口试或实验操作等其他形式。

    2.学业水平测试(60%)

由市统一命卷或学校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题(满分为100分),试题难度适中,既能让达到该模块基本要求的学生考试合格,又能让该模块学习优秀的学生考出水平。

以上两项评定标准可由各学科教研组、集备组制定细则。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1、研究性学习(1)学分设置:三学年共15个学分(2)学分认定条件: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有完整的研究过程并有记录;有课时保证;有课题研究成果。在教师辅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完成,可以由学生单独或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完成。高中阶段至少要完成3个课题,原则上每学年一个课题,每个课题5学分。

2、社会实践(1)学分设置:三学年共6个学分。(2)学分认定条件:一学年内必须参加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可以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并取得相关证明材料。学生自主安排的社会实践由实践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3、社区服务:(1)学分设置:三学年共2个学分。(2)学分认定条件:高一、高二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材料。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三、认定方法和认定程序

1认定方法

(1)学分认定以模块为单位,并根据该模块规定的学分分值(18学时为1学分)予以认定。

(2)给予学分认定的课程(模块)是指学校已经开设、学生已经修习,且经过考核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模块)。

(3)模块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可申请补考,补考时间由学校安排,补考合格后可获得学分;补考不合格者,允许重修,重修应在一年内完成。选修模块允许另选。

(4)对于学科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向学校学分认定工作小组申请自修模块,经批准自修的学生必须参加模块结业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可予以认定学分。

(5)模块学分认定由该模块的任课教师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各学科制定的模块学分认定标准,根据学生学习过程表现、模块学业水平测试进行综合评价后,予以评定。

2、认定程序

(1)学分认定流程:

①学生向所修习模块的任课教师提出学分认定申请,填写《学生模块学分成绩认定申报表》;

②模块任课教师予以评定,并填写《学科模块学分成绩评定登记表》;

③年级学科备课组审核;

④公示;

⑤教务处确认并记录学生学分成绩档案表存档,填写《学生学段模块修习学分成绩报告单》发至学生。

(2)学生如对公示学分有异议,可向学校教务处提出申诉,由学校教务处专管主任负责调查、仲裁。

(3)外省转入本校就读的学生,其在原校修习已取得的学分必须提供学分认定材料,由教务处根据《福建省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意见(试行)》规定和学生修习情况进行转换、确认,本省内转学学分互认。

(4)对于学生已申请学分认定,模块任课教师或年级学科备课组不予评定的,应及时报教务处,并说明不予认定的理由,教务处核实后及时通知学生和家长,并说明理由。

四、学分管理相关说明

1学校设立学生学分档案,由教务处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学分管理,妥善保管学生学分认定相关材料。

2学校不设奖励学分,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或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可在“学生成长记录册”或“学籍管理卡”的相应栏目内予以真实记录。

3、合格学分是学生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主要依据,学生在高中三年内至少获得144个学分,必修学分不低于110学分,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选修Ⅰ学分不低于22学分,选修Ⅱ学分不低于6学分,方可准予毕业。

4学分认定工作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学校学分认定工作应接受学生、家长、社会和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确保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附件

1、福州十八中学生模块修习学分成绩认定申报表

2、福州十八中学生模块修习学分成绩评定登记表

3、福州十八中学生修习学分成绩报告单

学生模块修习成绩认定申请表

学校:福州第十八中学

姓名


年级班级


性别


学号


学科


课程类别

(必修、选修)

模块名称


修习课时(总课时数)


修习课时

(等第)


修习过程综合表现

项目

学生自评

小组评价

任课教师评价

等第

课堂表现





平时作业




平时测验




习休学时




累计




模块考试考核(分值


等第


获得学分


学生本人

(签字)

      

任课教师

(签字)

年月日

学分认定小组组长

(签字)

      

教务处审核意见

(盖章)

        

(四)福州第十八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2015年9月修订)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教育局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整体规划和工作部署,从2006年秋季起,我校将进入新课程实验。为保证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和《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有学校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新体系,深化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目标和任务

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目标是: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和《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的要求,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立足我校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水平,构建与争创省会一流教育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主要任务:

1.通过新课程实施,探索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保证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充分发挥我校普通高中省及样本校的实验、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国家新课程的实施、完善和推广提供有益经验。

2.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探索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办法和实现方式,提高国家课程的执行能力以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管理能力,形成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

3.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与我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提高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三、工作重点

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做好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根据根据学校实际,认真制定《福州第十八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师资培训方案》,以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育管理者组织推进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重点,对有关人员进行通识培训、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学科教材培训。使广大教师明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目标任务、结构和内容,正确把握新课程的特点、实施程序和管理要求,牢固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保证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健康发展,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探索课程管理机制

明确各部门在高中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建立职责分明、相互协调的课程管理体系。认真实施国家、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根据新课程模块教学特点、积极探索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新机制。解决好学生选课给学校常规管理带来的新问题,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井然。

制定《学分管理方案》,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

制定《选课指导方案》,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课和制定课程修习计划,引导学生从自身个性发展需要出发自主选择、自主发展。

3.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安排课。开好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造力,加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通过课题研究与与教学实践,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和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倡导学生积极投入、主动探究、亲身实践的学习方法。积极总结经验,辐射、指导本地区、本省其他学校的实验工作。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改革课程实施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4.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

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重点加强三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一是学校现有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同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为实施高中新课程提供资源保障;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如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各类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

5.探索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

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成长记录、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作为评价的重点,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评价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4月——2006年8月)

1.成立福州第十八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福州第十八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2.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社会和家长深入宣传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努力营造有利于我校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

3、制定好指导学校实施高中新课程的配套文件:(1)《福州第十八中学课程发展规划》;(2)《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方案》;(3)《福州第十八中学新课程模块学业评价及学分认定实施方案》;(4)《福州第十八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5)《福州第十八中学新课程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6)《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方案》。同时做好《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二)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14年6月)

1.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安排课程,在按计划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更多可供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程,逐步提高选修模块的开设比例。

2.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实行学分管理。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

4.建立和完善选课指导制度。根据新课程方案的要求和学校实际,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学校要鼓励学生选修更多的模块,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出发引导他们学会自主选择,形成个人的学习计划,并学会随着自身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学习计划,使其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需要。

5.高度重视新设的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保证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6.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充分利用、挖掘、扩展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实现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新机制。

7.合理利用本校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学校特色资源、学科优势资源,积极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

8.及时总结我校的排课选课方案、学分管理、课堂教学、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综合素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实验过程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资料,构建富有时代精神,具有本校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新体系。

(三)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

总结三年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校及教师的各项经验、成果并加以推广,发挥市级样本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完善和推广提供有益经验。

(四)提升阶段(2015年1月-2018年12月)

根据前三年实施新课程的成效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

五、保障措施及具体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专业指导,确保各项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以下实验工作组织机构:

1.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林进东

成员:李琪   李威威    邵晓明   吴勇    陈劲松   潘建兴

2.学术委员会:

主   任:林光宇

副主任: 章建东

委   员:林晓芬   黄乃禧   甘理官   唐晓熙   陈钟鸣   廖靖斐

        吴丹霞 王健    高敏    杨兴辉   范爱玉   强秀英   吴烜

3.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小组:

组   长: 林进东

成   员:李琪   李威威    邵晓明   吴勇    陈劲松   潘建兴、林光宇、薛怀维、章建东、丘玠、周华卿、文自强、朱云生、宋大勇、孙雷、赵华、林隆芬,各教研组长、高一、高二年段教师

4.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小组:

组   长:吴勇

副组长:文自强、宋大勇、赵华

成   员:

语文:李文东, 张竑, 马哲, 郭晓蕾, 宋大勇, 甘理官, 张建丽, 黎勇,

周华卿,余秋芳, 郑光通, 林静, 林隆芬, 余慧芝, 陈彦, 方丽丽, 何德隆,

郑小云

数学:薛怀维、黄燕玲、戴营珍、陈碧林、于倩倩、张晶、朱云生、黄燕玲、

戴营珍、谢建宁、文自强、黄平、蔡婉怡、王华、陈维元、赵华、章建东、唐晓熙

英语:孙雷、郭金燕、李莉、孙惠瑛、王彩钦、徐佳、陈永枫、陆桂萍、游艳、

刘晓宁、叶淑滨、肖芸 、朱炎楠、郑凌、 黄珊、陈岸翎                                                                                                                                                                                                                                                   

物理:陈焱、黄国平、林美福、王小花、陈钟鸣、韦艳林、李文清、丘玠、林东妮

化学:阮晓红、吴瑶、林珊、张小晶、林海玲、陈琳、范爱玉、邱静

生物:朱文斌、潘颖、陈霖、苏慧、高敏、程秀华、李志强

历史:梁爱建、白小红、杨兴辉、陈仲、林钊、许丹

地理:吴玉霞、杨建杰、强秀英、何星、陈芷、吴艳宏

政治:刘惠鸣、江妙珍、李梅、刘彩红、廖靖斐、徐水群

体育:管文斌、林加丰、张正、连捷

信息:汤琳纯、吴烜、陈君哲、黄怡J

音美:李婷玲、龚晖、邵沁

5.高中新课程审定委员会:

主   任:潘建兴

副主任:林光宇

委   员::魏萍、翁艳冰、周华卿、韩振卿、章建东、梁爱建、何德隆、

林晓芬、郑定磊、文自强、吴贵滨、张志军、郑颖、郑芳

6.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小组:

组   长:吴勇

成   员:李琪、 李威威、 邵晓明、 陈劲松、 潘建兴、翁艳冰、周华卿、

林晓芬、章建东、梁爱建、何德隆、郑定磊、文自强、吴贵滨、张志军、郑颖、郑芳、学生代表、家长代表

7.高中新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领导小组:

组   长:林进东

成   员:李琪、 李威威、 邵晓明、 陈劲松、 潘建兴

8.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宣传小组:

组   长:吴勇

成   员:林晓芬、黄乃禧、信息技术组教师

9.高中新课程后勤保障工作小组:

组   长:陈劲松

成   员:行政后勤工作人员和工友

(二)制定配套方案

为了更好地指导全校教师实施新课改,学校由专人负责,在每年6月20日前要制定出以下配套方案:

1.《福州第十八中学课程发展规划》

负责人: 林进东

成员:福州第十八中学普通高中新课改实验领导小组成员

2.《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方案》

负责人: 潘建兴

成员:各学科教研组负责人

3.《福州第十八中学新课程模块学业评价及学分认定实施方案》

负责人: 吴勇

成   员:各学科教研组负责人,年级正,副年段长

4.《福州第十八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负责人:章建东

成   员:各教研组长、高一年段长、高二年段长

5.《福州第十八中学新课程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负责人: 黄和通、苏灵珊

成   员:年级正,副年段长及团委书记

6.《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方案》

负责人:李琪

成   员:各学科教研组负责人

(三)重视师资培训

学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活动,积极探索,研究和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每一位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和培训质量,提高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整体效益.

我校成立培训工作专门机构,做到专人负责,职责明确,任务落实.学校保证培训经费到位,为校本培训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了教师培训的有序地开展,现制定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骨干培训

培训对象: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成员 、骨干教师

培训内容:学习新课改的有关文件,包括《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第一稿)》和《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第一稿)》。

培训目标:全面了解新课改,为组织各部门的学习做好准备。

培训方式:交流学习心得,制定各部门第二阶段的学习计划。

第二阶段:通识培训

培训对象:全校教职员工

培训内容:学习有关文件(同上)和《福州第十八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培训目标:全面了解新课改,明确各自在新课改实验中的任务。

培训方式:以各教研组组织自学为主.

第三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

培训对象:全体教学人员

培训内容: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

培训目标:理解新课程理念并感悟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程理念。

培训方式:各教研组组织自学,学校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和专家讲座相结合。

第四阶段:学科教材培训

培训对象:参加实验的教师

培训内容:学习各学科教材

培训目标:熟悉教材并进一步认识新课程的教法,学法和考试评价。

培训方式:教师自学,专家报告,现场观摩,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五阶段:个性培训

培训对象:参加实验的教师

培训内容:针对前面三个阶段培训中遇到的难点,疑点,教师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加强学习。

培训目标:准确,深刻地理解新课改精神,让参加实验的教师都通过考核,充满信心地迎接新课改。

培训方式:个人反思,交流讨论和专家辅导。

(四)改革学校管理

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组织与管理保障.新课程实施需要新的学校管理与之相适应,对此学校将成立专门的课程实施管理中心,并将对学校各部门职能进行新的调整与定位,建立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1.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管理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教学的领导、年段长、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为组员的德育管理工作组,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学校制定了走班制教学管理的若干规定,明确了相关处室、相关人员的职责和考核办法。

2.高中新课程实施教学模式

(1)高一年级:行政班教学模式,学科走班分类教学模式

(2)高二年级:行政班和班集体建制不变,学科走班分类教学模式

(3)高三年级:行政班教学模式  

3.高中新课程实施组织管理

(1)行政班教学模式:班集体管理制度不变。学校制定《福州第十八中学综合素质评定条例》,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强调重视教管合一,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察,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充分心理体验,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

(2)学科走班分类教学模式:学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好学科走班制教育教学工作。

(3)原行政班和班集体建制不变,班主任负责行政班学生的升旗仪式、课间操管理、上好班会课、劳动课、开展学校各项活动及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4)学科走班上课:制定学科教师管理制度与措施,做到“三定”:定临时班委、团支部和课代表、定座位、定管理措施和要求;负责本节课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与成绩、表现情况及纪律、卫生等常规工作管理(如眼保健操等监管)。

(5)建立学生学习、表现情况反馈制度;定期召开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联席会和各层次学生座谈会。做好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和“特色生”、“优秀学生”评选工作,及时把握走班制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6)特殊学生课外辅导制度(班主任、任课教师)。

(7)做好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各类学生成绩汇总表、学生状态分析表、各类学生个案等;各种反馈信息,如调查问卷原始资料及调查分析,部分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的意见和总结,重要会议记录等;走班制过程管理有关的其他材料。

(五)加强后勤保障,加大经费投入

为了确保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顺利进行,后勤保障工作必须先走一步,经学校研究,成立高中新课程实施实施后勤保障工作小组,做到责任明确,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后勤保障工作具体分工:

李威威、邵晓明:后勤保障全面工作

王寿泉、卢辉:后勤保障监督、检查、落实工作,安排教室、教室场所,维修等工作

刘成健、陈夏晓东:设施、设备武装等工作

2.制定后勤保障工作实施方案

(1)组织后勤保障工作人员学习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熟悉新课改内容,主动配合有关处室,共同探讨,制订后勤工作的具体事宜,提前做好新课程实施的后勤保障工作,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充实,完善各种设施设备。

(2)在经费保障上,竭力统筹经费,合理安排使用项目,筹集充足的经费保证高中新课程实施需要,学校每学年将根据市里要求从计划外资金中划拨10%用于高中新课程的实验工作。

(3)在挖掘学校现有潜力的同时,广泛争取社会和友邻单位的资源,改善和提高我校的办学条件。

(六)加强舆论宣传

依照省市关于高中新课程实验宣传工作的要求,学校拟定《福州第十八中学新课程实验宣传工作方案》,适时有效地开展宣传工作。

1.从四个角度进行宣传即对教师宣传、对社会宣传、对家长宣传、对学生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家长、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支持。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新课程在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新变化而引发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了解新课程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和挑战,掌握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2.通过四种形式宣传即会议:大大小小各种层次的与高中课程改革会议;条幅:与课改有关的条幅悬挂校园醒目的地方;展板:有关新课程活动展板定期出现在学校学科园地上;校报:通过板报、校刊、海报不断刊登课改信息,供大家学习参考,并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

(七)加快资源有效整合

1.物质资源

在办学条件的改善工作中,我们注意了统筹规划,软硬件同步运作,加强了教学设施和各种软件的充实完善工作的力度,新购置一批电脑;装备了三个多媒体教室,拟在每个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新设了教师软件备课室;同时每个教师还配备一台电脑。此外,还购置了实物投影仪、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与此同时学校已建成监控中心、广播中心、多媒体教室。不断充实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设立了高中课程改革图书专柜,为全面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信息技术与图书资源

作为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在学校课题研究的带动下,各学科的专题教学网站也在逐步完善之中。

校图书馆将陆续购置有关新课程改革的书刊,并专门设立课改专柜,将与课改有关的书刊以及电子音像资料等集中摆放,以供教师选用。学校还拨出专款,用于见习高中课改书籍,并发放到全校在职教工手中:全校各相应学科教学人员人手一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解读》、高中任课教师人手一册相应学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解读》。

3.校本课程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的课程选修Ⅱ;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其他七大领域相关科目或模块及其具体内容,进行加工、补充或根据对课程内容、结构安排等不同理解而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潜藏大课程的内在信息,进行课程新编,拓展课程资源。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充分开发学校特色课程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相关科目和模块进行整合,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特色专题和实践基地规范化、系统化,形成学校特色课程资源体系。

学校还将充分利用各种校外课程资源,如爱国主义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社区等。


附2:

学科模块修习成绩认定登记表

学校:福州第十八中学

学科


行政班


任课教师


教学班


模块名称


课程类别

(必修、选修)


总修习课时


模块学分


学号

姓名

修习课时等第

修习过程综合表现等第

模块考试

考核成绩等第

获得学分

































































































任课教师

(签字)

年月日

学分认定小组

(签字)

年月日

教务处

(签章)

年月日

校长签署意见














附3: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模块修习成绩报告单

姓名


性别


学号


班级


学科

模块名称

修习课时

学习过程综合表现等第

模块考试考核成绩等第

获得学分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技术











艺术











体育











综合实践活动

项目

获得学分

选修Ⅱ

课程名称

等第

学分

研究性学习





社区

服务





社会

实践





学期

学分

小计


补考或重修

科目模块


教务处(签章)

年月日















学校:年级:学年:学期:

(五)福州第十八中学课程实施评价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及《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实施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为了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工作的管理,学校成立相关工作机构,在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实施学分认定工作,具体机构如下:

1.校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德育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主任、德育处主任和若干教师代表为成员的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指导学校学分认定工作。

2.校学分认定工作执行小组。学校成立由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教务处主任、德育处主任为副组长,学科教研组组长和年段长为成员的学分认定工作执行小组,作为学校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实施学分认定工作,并负责将相关资料归类、存档。

3.学科学分认定工作小组。学校各学科成立由学科教研组组长任组长、各年级集备组长为副组长,模块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学科学分认定工作小组,负责指导本学科各模块修习学分认定的工作。

    二、模块学习评价内容及要求

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习评价采取综合评价的办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修习课时、修习过程的综合表现、模块水平测试等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各项目评价具体要求如下:

1.修习课时

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学生必须按规定参加课程修习,课程修习的时间记录由授课教师登记,教务处核准建档。“修习课时等第”评价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未经学校批准,课程模块实际修习时间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六分之五的,视为不合格。评价为不合格的,该课程模块学分不予认定(获得免修资格的除外)。因病假、事假未能达到规定学时的,经学校批准,在课余时间通过补课达到要求的给予认定。

2.修习过程综合表现

主要包括学生修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完成作业的情况、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情况、从事与修习内容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及阶段性测试成绩等。其评价项目、权重分值以及评价细则由各学科教研组、集备组根据学科特点制定。本项目评价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任课教师评价组成。

3.模块水平测试

指模块修习结束后举行的全面、系统的考试考核。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中的必修和选修Ⅰ模块的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命题进行测试(满分为100分),试题难度适中,既能让达到该模块基本要求的学生考试合格,又能让该模块学习优秀的学生考出水平。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评定须以研究报告、项目作品、研究性学习资料袋等形式呈现;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评定须有过程性记录和相关证明。选修Ⅱ的考核,由任课教师制定考核方案并报教务处审查通过后实施。

4.模块综合成绩

(1)模块综合成绩评定由修习过程综合表现和模块水平测试两个项目构成,两项目分值权重一般为4:6,各学科也可根据模块特点进行微调。

(2)模块综合成绩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其中等级制分为A、B、C、D四级,80分以上为A级,70—79分为B级,60—69分为C级,60分以下为D级。各等级学生人数比例一般为:A约占30%、B约占30%、C约占35%、D不超过10%。

“修习课时等第” 评价结果为合格,且模块综合成绩在60分以上或C级以上者,方能获得相应的模块学分(18学时为1学分)。对于必修模块未能获得学分的学生可以申请补考,补考时间由学校安排,补考合格后可获得学分;补考仍不合格者,允许重修或重新补考。

    三、学分认定程序

1.学生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任课教师按照福建省高中新课程保障系统中模块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的标准,先组织学生进行修习过程综合表现的自评、小组评定,然后由任课教师对每位学生修习过程和模块成绩进行评定,然后进行学分认定,学科学分认定小组审核后,于模块考试结束后三天内提交教务处。

2.教务处对学科学分认定小组的评定意见和学生资料进行复审,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并告知其原因。学生对学分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0日内向校学分认定工作执行小组提出复议申请,校学分认定工作执行小组自接到申请10日内作出决议,并回复申请人。

3.教务处及时校学分认定工作执行小组提交学生学分认定的意见,校学分认定工作执行小组确认后,教务处从福建省高中新课程保障系统中导出学生成绩信息,并打印《学生模块修习成绩学分报告单》,经教务处审核盖印后,发至学生, 并将学生模块综合成绩与学分记录在省高中新课程保障系统中给予存档

    四、学分管理和其他说明

1.学校设立学生学分档案,由教务处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妥善保管学生学分认定相关材料,逐步在网络上建立学分登记及查询系统,为教师、学生登记学分或查询学分提供方便。

2.合格学分是学生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主要依据,按照规定,高中学习期间学生必须取得144个学分,其中必修116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个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区实践6学分);选修在28学分以上(其中选修Ⅱ至少获得6个学分),可准予毕业。

3.学分认定工作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学校学分认定工作应接受学生、家长、社会和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确保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六)福州第十八中学选课走班管理制度

根据《福建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州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安全、有序、高效走班选课,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一步加强选课走班教学管理,规范选课走班教学中教与学的行为,保证选课走班教学有序、高效开展,特制订福州第十八中学选课走班管理制度。

一、实行走班管理的原则  

1.为了组织师生安全、有序、高效地进行走班上课,我们将本着“从小处着眼,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选课、走班原则上在同一年级内进行。

2.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自主填报选修课程选择志愿,学校根据学生志愿并结合师资与场地条件,组建所开设课程的教学班。

3.选修课程教学班管理实行课程导师负责制。课程导师是教学班的核心,是选修课程教学班中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负责人。课程导师由教学班任课教师担任,任课教师担任几个班的选修课程教学,就相应担任几个班级的课程导师。

4.教学班实行走班小组制管理。选修课程导师应在课程第一讲前,以原行政班为单位,将学生划分为几个走班学习小组,固定学生座位,确定教学班教学座位表,每次教学中学生座位不允许随意调换。

二、教学班编班

1.随机分班:根据学生网络选课系统的随机报名情况,进行分班。

2.确定座次:教学班学生的座次安排遵循“同一行政班的学生座次相邻,学习小组的成员来自同一行政班”的原则。固定学生在教学班的听课位置,确定学生座次表,注明学生姓名、行政班号。  

三、编制选课走班课程表  

1.教务处编排出选课走班课程安排表,发放给学生,学生根据年级的课程安排形成自己个性化的个人课程表,并按照学校安排的时间、地点进行学习。

2.课程表的编排原则

(1)同一走班单元同时排课原则:同一走班单元的学生必须同时走班,同时上同一节课,避免出现学生无课可上的现象。

(2)走班教室尽量不连续使用原则:尽量避免走班教室前后两节连续使用(尽量防止前一批学生还未完全退出,后一批学生在门口等待进入现象的发生)。

(3)走班选修课程课时相对集中原则。

四、实行年级管理,教学班与行政班并行

1.管理形式:实行行政班和教学班相结合的“双轨制”管理。从制度上弥补原来班级管理的“真空”,充分发挥学科教师在全员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行政班和教学班、行政班班主任和课程导师之间是支撑关系和互补关系。

2.教学班管理

(1)课程导师:选修课课程导师是教学的核心,是课程教学班中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负责人。课程导师要求一岗双责:既要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对所任的教学班的学生管理的责任。及时将学生的具体情况向原行政班班主任反馈,问题比较突出的要协同行政班班主任及时解决。主要职责有:强化德育教育,形成动态稳定的班集体;负责选出教学班班长及各小组组长,组建教学班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安排好座次;安排学生负责值日卫生;搞好学生课堂听课评价,维持好教学秩序;组织好学科考试及学分认定。  

(2)设立教学班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由班长和来自各行政班的学习小组的组长组成。班长直接对任课教师负责,如有问题直接和课程导师联系,帮助老师做好课前准备、课前考勤、课堂纪律维持、安排值日等常规工作。各小组长每天要向行政班主任汇报本小组成员的学习表现,配合班长做好收发作业、分发学习材料的工作,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

(3)教学班学生守则

①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服从任课教师的管理,按指定位置就座,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向行政班班主任、教学班班主任请假

②认真按照课时计划做好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2分钟到达教室,下课迅速离开教室,不妨碍下个班级同学上课,保证课间得到休息

③自觉爱护所在教室的公物,不得翻动其他学生物品

④认真听课,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按时完成并上交作业;自觉认真地参加模块考试(包括修习不合格后的补考)

⑤自觉爱护所在教室的环境卫生,不随地乱吐、乱扔东西。走班时自己的课桌上锁、清理好自己桌面,为其他走课同学提供方便。来往走班走廊上安静有序。

3.行政班管理

(1)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行政班班主任做好,行政班学生的表现,是考核班主任的主要依据。

(2)行政班班主任不仅要抓好行政班的各项管理工作,还要将管理范围延伸到自己班级学生所在的教学班中,加强和教学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联系和沟通,及时解决走班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4.学生管理

(1)每一位学生应根据有关政策要求,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和兴趣特长,在行政班班主任和导师的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科学合理自主选择相关选修课程。

(2)根据选修课程开课安排按时参加所选课程的学习。为保证重要物品安全,在走班教学时段,钱包等重要物品应随身携带。在选修课程学习中,按指定时间、指定教室、指定座位参加学习,不得翻动所在教室行政班学生的物品,自觉维护选修课教学所在教室的卫生与课桌等公共设施,认真按时完成选修课作业(作品)。  

(3)自觉遵守选修课程考勤制度。学生如不能按时上课,除按学校日常请假制度规定外,须向行政班班主任办理请假手续,填写“选修课请假二联单”,一份由行政班班主任保管,另一份交走班组长。

(4)学生参加选修课程学习应按时到达上课或活动地点,否则将视为迟到。下课或活动结束前离开将被视为早退。迟到或早退超过十五分钟者,按旷课处理。学生未办理请假手续而不上课,将视为旷课。迟到、早退三次以旷课一节论处。

(5)选修课考勤与课程学业总评成绩挂钩。考勤分是学业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考勤分规定如下:旷课每节扣2分;请事假每节扣1分;请病假每节扣0.5分;请公假每一课程超过4节的部分,每节扣1分。对于缺课达课程修习总课时(一般为18课时)三分之一及以上的学生,本课程修习不能认定学分。

(6)旷课、迟到、早退是严重的违规行为,视情况将接受诫勉谈话和纪律处分。诫勉谈话:旷课1-3节,班主任和课程导师教育辅导。旷课达4节或以上者,行政班班主任和课程导师及时汇报年级组,由年级组与学生(或学生家长)谈话,该课程需要重修方能取得学分。同时根据情节按照校规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处理。

5.学分管理

学分认定采取过程表现及终端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办法。各项之间进行权重分配,比例及具体要求如下:

(1)课程的综合成绩(100分)=课程学习过程成绩(满分40分)终端考试(考查)成绩(满分100x60%)。其中:过程表现成绩(满分40分)包括:出勤分10分(缺勤按规定扣分,扣完为止)、课堂表现15分、作业分15分(不交作业者,每次扣1分,扣完为止)。

(2)文化课科目所涉及的知识拓展类课程终端评价原则上采用考试形式,测试由课程导师依据课程要求统一命题(满分100分),难度适中,试题力求反映所开课程的核心要求,既能让达到该课程修习最基本要求的学生考试合格,又能让该课程学习优秀的学生考出水平。

(3)选修课所涉及的技能、兴趣、实践类课程的评价原则上采用考查形式,由课程导师依据课程学习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结业表现、作品展示、技能考核等形式进行终端评价。

(4)学生修习时间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分之二及以上方可认定学分。因病假、事假未能达到规定学时的,在课余时间通过补课途径累计后的学时数达到要求的给予认定。对于缺课达课程修习总课时(一般为18课时)三分之一及以上的学生,本课程修习不能认定学分。

(5)课程结束后,课程导师依据相关规定对选修学生进行课程修习综合成绩评定,选修课程修习综合成绩按照100分计,总成绩在60分及以上的给予学分认定,未达到60分的,不认定学分。对不能认定学分的学生应注明原因后报学校教务处,由学分认定委员会给予复议,对于复议后学分未能认定的学生由行政班班主任及时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并说明情况。对于因终端考试成绩而影响学分认定的学生可以申请补考或重考,通过后方可认定学分。

   6.课程管理课程导师应增强课程意识,建立课程档案,不断完善丰富课程资料。课程教学结束后由课程导师汇总课程档案后交教务处存档。

(七)福州第十八中学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职权,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的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从“立足教师发展,发挥教师专长,满足学生需要,培养个性特长”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全面开展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验,努力形成特色鲜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

1.执行国家的课程文件,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

2.结合学校的实际,协调学校各类课程关系,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提高学校课程的适应性。

3.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及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组织教师广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教学模块。

4.确保学生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权利,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在一定范围与程度内参与课程决策与教学活动。

5.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可行性原则:从实际出发

2.互补性原则: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

4.多样性原则:从社会多样化需要出发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1.方式:自主开发,百花齐放

2.选题来源:

(1)从学校的传统和优势的活动项目的活动资料中总结提炼(如力学、无线电、化学、天文、地学、环境、生物、电子信息等科技活动,绘画、合唱、器乐、戏剧等艺术活动以及文学社、历史研究、国际问题研究、模拟法庭、旅游、摄影、集邮等各项活动)。

(2)从学校优势学科的传统专题讲座、特色教师的优秀讲义中提升

(3)根据学校教学需要从地方教材中改编(如某些知识的拓展、某种能力的综合、竞赛辅导等)。

(五)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1.校本课程分类

    (1)按照内容的性质分:

    根据学校目前校本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学校将开设身心健康类、生活职业技能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和学科拓展延伸类等类别课程。

    (2)按照管理的性质分:必选类和任选类

    必选类:高一年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主要内容为校史、校训、校规、初高中衔接学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辅导等)

任选类:其他校本课程

(3)校本课程的大致类型

a.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

内容选择: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

内容要求: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也可以是学科竞赛。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各基础学科备课组。

b.科技发明探索类课程(以实验研究为主题)

内容选择:航模、电脑网络、PASCAL程序设计、天文地理观测、环保等等。

内容要求:引进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当今科技发展前沿,又贴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理科组和计算机组。

c.体育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武术,体操,田径,球类,棋类等等。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体育组。

d.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雕刻,书法,绘画等。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音美组为主,其他各学科组。

2.每门课程的课时设置:原则上每门课程课时数为18学时。

(六)校本课程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的教材必不可少,但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课改”的创新之举,目前尚无系统经验,更缺少现成教材供选用,因此,学校希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讲义,在此基础上逐步汇编成教材,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七)学生选课安排

1.课程目录、课程说明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师所要开设的校本课程,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者)要撰写一份针对学生的课程说明。课程说明要尽量突出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的意义和特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教务处于每学期末编排好下学期两个学段的课程目录汇编好选课说明,供各班学生学习。

2.选课时间

学生选课以学期为单位,即一次选定一学期内两学段所计划修习的校本课程;高一年新生选课在第一学段进行,其他年段学生的选课在学期末和假期进行,学校在新学期开学前基本完成排课。

3.实施时间:以学段为单位完成校本课程修习。

4.选课方法:在学生熟悉课程目录、课程说明的前提下,年段开展学生课程选修意向的调查活动,教务处应根据学生的申报情况,编好教学班(学生人数每班为30—56人之间)、安排好课程表。

(八)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力求解决的几个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种明确的办学目的,绝不是简单的上一门课、开几个兴趣小组,换个名称而已,这是关系到校本课程发展空间的问题。

2.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寻找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材但不等于完全自编教材。

3.教师一定要转变被动执行课程的角色,校本课程开发中不能等待专家、教研、科研部门拿出具体开发方案。

4.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可以根据学校办学实际,适时调整。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炼、多动,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的时间与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班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个性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随时可作内容形式上的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多层次,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三)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学习,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允许打破班级局限,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特点,在教学上基本采用以下形式:

1.队组式:如声乐、器乐、球类运动选项等;

2.工作台式:如无线电测向、科学实验等;

3.个体式:如书法、计算机、棋类、文学名著阅读等;     

4.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

5.专题研讨式;

6.竞赛辅导式:如各学科知识竞赛等;

7.科技创造式:“三小”科技制作与发明等;

8.实地调查式。

(四)教学评价

1.课程评价。

(1)本课程是否适应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本课程是否适应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3)本课程是否适应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需要;

(4)本课程是否使师生全员参与,有无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2.学生评价

(1)权重分配

A.对学生的出勤率评价:占总学分的20%。学生每门课程修习因各种原因请假(除学科竞赛免修外)超过4课时或无故缺课2课时不能取得该课程学分。

B.平时课业完成情况的考核:包括听讲、学习态度、作业(书面或实践作业)完成情况。占总学分的40%。

C.课程结业成绩:成绩学分,占总学分的40%。

(2)综合性评价成绩=A+B+C,综合性评价成绩在60分以上,获得相应该课程学分,综合性评价成绩在60分以下不能取得该课程学分。

(3)在考核过程中,若学生弄虚作假,则学校不予认定该课程学分。

3.教师评价

(1)教师必须填好校本课程申报表(见附一)

(2)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有各种形式的评价方案和成绩评定记载。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教务处、教研室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不定期跟踪检查。

(6)教师要加强课堂组织教学规范化的管理,要提高组织教学的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德育和美育的渗透,始终把“做人”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

(五)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目前校本课程师资培训拟有以下几个途径: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优带新——通过优秀教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课程教学能力。

(六)配套措施:

1.学科课程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论证与修订,学校课程委员会负责校本课程的审定,教务处、教研室负责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检查、督促、考评。

2.学校必要时聘请社会有关人士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

4.学校保证课程开发和实施所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七)运作机制

1.管理网络

校长—→副校长—→各处室主任、副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校本课程教师。

2.运作流程:

制订教学计划(教师制定教学进度→研究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活动)→活动→“自选”→编班组→完成教与学→学习总结→成果展示评估→学分评定→记入档案。

(八)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

1.校本课程开发的行为研究模式。

在实践中要抓问题,及时反馈,调整开发方向、内容、形式等,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和调节行动能力,并以解决问题、取得成效为最终目标的教科研模式来推动校本课程开发取得良好的成效。

2.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求领导作风务实求真。

由于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不同于学科教学,所以要求着眼于人的发展,回归教育的本质意义。要想大事、干小事、讲实话、做真人,不表演、不做作,否则就会违背课改的基本理念。

3.力争确保校本课程的课时。

同时我们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创造性,各科教师要根据校本课程内容的开放,自主、灵活地安排课时,由每单、双周的叉位使用与合并使用,可根据内容、活动场地、人员配备、器械限制等,事先与学校教务处联系,协调活动时间,因地制宜。

4.建立奖励机制。

对在实施校本课程研发活动中成绩突出的教师集体或教师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聘评教师的条件之一,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

              附件1:福州第十八中学 教师选修Ⅱ课程课题申报须知

    请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特长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对本科目课程有提高或延伸的课题。开课教师可以互相合作,但最多2位教师可以同开一门课程,分工合作。请您慎重思考,认真填写下表,以便提供学生参考。

附件2:福州第十八中学教师选修Ⅱ课程申报表

  一、

申报时间:200  至200  学年度第  学期第  学段

课程名称:

开发者:

实施者:

课程类型:学习方法类□  活动类□  兴趣类□  艺术类□      生活类□    学科类□

教学材料:借鉴□     改编□      自编□

授课对象:

计划授课时数: 18学时

二、

课   程

说   明

(包含:课程设置目的、基本版块、预期达到的目标)

三、

课   程

活   动

安   排

(包含:各章节或课时内容安排)

(八)福州第十八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研究性学习是为适应时代需要而探索出的新的学习模式,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的社会要求学生具备三方面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这就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活动要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老师的教学活动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科学精神、科学品格的指导。学生要研究,老师要指导学生研究。为了开好这门全新的课程,经校务会议讨论并制定实施方案,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纳入规范、有序、有效的轨道中运作。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必修课。开展过程中坚持以科学的人文的思想作为指导,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即通过教师的参与,以人文、社会为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打好学科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想象力及实践能力,学会寻找信息源,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具体的课程目标有多重指向,一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三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开拓新的教育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二)对学生的要求

1.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3.培养与学校生活、职业生活和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工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人文情怀。

4.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确立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

   (三)对教师的要求

1.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4.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开展课题研究,提高理论素养和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科研能力。

   (四)对学校的要求

1.贯彻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方针,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创名牌教育工程。

2.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探索该课程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程体系。

3.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探索学校培训教师的新模式。

4.开拓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辐射周边教育,推动区域教育的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

1.成立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林进东

副组长:李琪、吴勇、邵晓明、李威威、陈劲松、潘建兴

成员:林晓芬、章建东、文自强、赵华、魏萍、黄乃禧、宋大勇、孙雷、张竑

2.研究性学习工作小组

组长:各学科备课组长:徐水群、廖靖斐、江妙珍、陈彦、周华卿、林隆芬、李文东、唐晓熙、黄平、陈维元、陈碧林、叶淑滨、陈岸翎、郑凌、陈钟鸣、黄国平、李文清、范爱玉、林海玲、邱静、杨兴辉、陈仲、许丹、强秀英、杨建杰、吴艳宏、强秀英、高敏、程秀华、李志强、张馨元、林震、李嘉、范恩旺、龚晖、陈素心、汤琳纯、詹晶炜、吴烜、黄怡J、陈君哲、

组员:各班班主任    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

3.“研究性学习课程”评审委员会委员

⑴领导小组全体成员

⑵各学科教研组长:唐晓熙、叶淑滨、刘晓宁、龚辉、管文斌、吴烜、陈钟鸣、杨兴辉、吴勇、强秀英、刘惠鸣、范爱玉、高敏、苏慧、陈琳

4.“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指导教师:全体任课教师、部分校外专业人士,以及部分学生家长。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织实施

研究性学习为学校必修课,学校统一组织2-3天的时间集中培训。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之前对师生完成全员培训,这样对研究性学习就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指导课程的开设和课程的操作就有刃有余。

在班级内以自由组合为主要形式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共同研究一个课题。根据课题方向选择指导老师,指导教师负责课题的过程指导评价与结题评价。

组长负责课题的组织研究,小组内部实行明确的课题分工,每个组员都主动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研究工作。建议学生利用部分节假日进行一些调查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的分析处理等工

指导教师的是学生研究性课题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策划者,教师要“全面参与、指导过程、落实结果、实行责任制”。

高一、高二年完成四个研究性课题,每学期完成一个。其中高一上学期完成的课题个学分,其余三个课题每个4学分,共15个必修学分。

    四、教师职责

  (1)班主任职责:

对全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负责。协助培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条件和安全保障、负责班级各个实践环节的组织协调、协助评审小组和专家进行最后的学分认定。

  (2)指导教师职责

课题组和指导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契约关系,教师不得随意拒绝充当课题组的导师。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充当,必须向学生清楚地说明原因,并以书面形式向课程领导小组说明原因。教师一旦当上课题组的导师,就要全面担负起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职责。导师要作好指导学生的原始记录。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每学期第1、2周)

  1.研究性学习动员;2.专题辅导讲座;3.师生分别初步选题;4.年级汇总形成研究主题;5.确定研究课题;

  (二)选题阶段(每学期第3、4周)

1.开设辅导讲座,编辑辅导材料;2.根据学生选题,组成学生课题组;3.学生选题调查;4.学生各组交流调查情况

(三)开题评审阶段(每学期第5、6周)

1.学生撰写开题报告;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3.开题评审活动

(四).实施阶段(每学期第7—16周)

1.问卷调查                        2.实验论证

3.走访                            4.科研方法指导

(五).课题成果展示和交流(每学期第17—18周)

1.整理分析资料                    2.数据处理

3.选择成果展示形式                4.撰写结题报告

5.成果展示                        6.各组按规定提交所有材料

7.学生自评、互评                  8.指导教师评定

六、评价要点

1.对学生

学生态度:主动性、创意、协作、完成任务情况、采纳他人意见等。

学生资料研究能力:查阅资料数量和质量、使用新技术、向周围人请教、对资料的研究和利用等。

学生研究能力:研究方向的清晰、研究方案的可行、研究手段的选择、对研究中涉及到的各种现象的解释;对研究结果的表述和发挥;科学术语的使用,各种软件的使用等。书面文字材料、原始资料的保存和整理,研究问题的表述、总结等书面材料的质量等。

答辩:报告的结构、主要观点的突出、对内容的理解、论据的质量、仪态和表达能力等。

2.对教师

工作态度:主动性、与其他老师协作、指导的到位与及时、与学生的平等民主关系、事先认真准备等。

指导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善于点拨学生的创造火花和欲望,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了解校内外教育资源,能指导学生规范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能认真备课撰写教案等。

继续学习:主动学习本学科前沿知识,关心相关学科知识内容,会使用各种新技术学习,能开设有关科研方法和本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

课题研究: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思想明确,材料数据详实,结论科学。对实践具有的指导作用有所发挥并得到验证,结题报告表达明晰。

   七、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由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负责,由研究性学习课程工作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开题评价20%+中期评价20%+结题评价20%+《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20%+个人总结20%”的权重计算每个学生的总得分后,按照 “合格”、“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给出四个等级,不及格者不予以学分。评价结果汇总报教研室和教务处存档。

二、新高考管理

(一)福州第十八中学新高考实施方案(试行)

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将于2018年秋季开学在新高一年级正式启动。为顺利实施新高考改革,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2016〕20 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闽教基〔2016〕53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以下实施初步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培养自主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基本原则

1.目标引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把关作用,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坚持以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目标不动摇,保证改革的政治方向;逐步建立新时代新高考新媒体下的制度文化和管理模式;造就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信息技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转变育人模式,提高育人质量;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实现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特色发展。

2.创新驱动。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设置,为学生发展创设快车道;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与高校、企业、社会的联系,通过共建研究性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共享图书馆、实验室等方式,拓展课程建设空间,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策略和方法,建立新型育人模式。让大学先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等创新型特色课程得到有效落实;通过高端引领和实践体验活动,增强学生专业意识、专业兴趣和专业志向,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创新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改革创新发展。

3.协同推进。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供给侧改革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创新,它将对教育体制机制、课程体系、资源配置、管理制度、考试招生、评价制度等,带来全方位变革。全校上下要凝聚共识、相互配合,按照宣传培训及政策解读工作由上而下,项目方案制定由下而上,明确主体责任,有计划、按要求协同推进我校新高考改革工作。

    三、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主   任;林进东

副主任:李琪、李威威、邵晓明、吴勇、陈劲松、潘建兴

成员:林光宇、章建东、黄嗣、魏萍、张正、吴贵滨、翁艳冰、

          何德隆、黄乃禧、苏灵珊、江洪涛、林宇、各教研组长

领导小组负责把握方向、顶层设计、审定方案、过程指导、指挥协调、效能评估。

2.加强宣传培训

深入学习贯彻国家、福建省关于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一系列文件精神,对为什么改、改了些什么等问题,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网络媒体进行全面宣传和解读,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组织教师开展通识培训和业务培训提高驾驭改革的能力。秋季开学前,完成教师、家长首轮培训,11月前,完成学生生涯规划、选课走班、研究性学习、学分管理、高中学习方法及综合素质评价等培训。宣传培训工作要加强考核评价,做到不断深入、凝心聚力,为新高考改革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3.组织项目攻坚

以学校为主成立新高考四个项目领导小组,有福州第十八中学新高考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小组、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领导小组、福州第十八中学关于学生生涯规划与选课工作指导小组和福州第十八中学后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四、工作要求

1.学校上下要高度重视此次新高考改革。加强政策研究,提早精心谋划,积极主动落实各项工作。要吃透精神、联系实际、分清利弊、理清思路、强化措施、注重实效。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克服观望、等待、麻痹思想。

2.要把握时间节点推进此次新高考改革工作。学校相关部门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今年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制定好学校新高考改革总体方案和项目方案,学校领导要分工负责抓好每个项目攻坚,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精细过程、取得实效。

3.要加强专项检查指导、教育教学视导和全面督导评估工作。相关部门要创新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评估标准,促进教育观念转变、育人模式转变和教育质量转型升级,开创新时代十八中教育新局面。

    五、具体实施项目

第一项 “新高考”背景下的福州第十八中学教育教学课程设置(试行)

福州第十八中学是一所省一级达标学校,按照福建省全面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及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我校教务处第一时间成立教育教学课时安排领导小组,由吴勇副校长任组长,成员有教务处主任,副主任,高中各年段段长、各教研组长,认真学习《福建省教育厅闽基教[2006]30号文件,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统一思想,对福州第十八中学学业水平考试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认真组织、全面实施福建省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对学校高中教学设施设备、师资配备、教学组织管理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要建立高中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加大投入,增添教学仪器设备,统筹师资调配,加强领导和教师培训,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满足我校高中课程改革、实施选课走班教学的需要。福州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中招生10个班,学生500名。根据省厅工作安排,语文、数学、外语、信息技术、通用技术5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4门科目实验(实践)操作合格性测试,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3门科目合格性考试,准备参加6月份高考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高校招生要求,在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参加考试的要求,我们在广泛征求教研组长意见和结合我校师资对我2018-2021学年的三年课程做了统筹安排(见附表一)。   

(一)课程设置主导思想

1.选班的二十组合,根据现高一年段的模拟选课,我们准备采用的中走班形式,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音乐及高一年段采用行政班上课,主要做好三件事(1)了解各学科知识的结构学习方法。(2)高一对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学科思想的渗透,了解各学科和大学专业学习关联性。(3)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帮助。

2.在高一下学期由于物理、化学二个学科比较难,结合上海,浙江的经验,这两门学科选择的学生比较多,在高一下学期每周安排一至二节课结合研修课让部分有准备要参加物理和化学二门学科等级考试的学生走班学习,了解学生在走班学习中的需求和管理上的缺漏。

3.高二上学期是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四科的学业会考,考虑到部份学生在会考和选考的投入不一样,我们在课时上进行一定的调整。做到保证学业会考的基础上,对部份学生要选考的学生进行行政班为主的小走班形式。做到会考与选考两不误。

4.高二下学期有四门学科会考,还要四门学科要进行等级科考试,我们采用的主要思路是,会考按行政班上课,等级科分等级一,等级二、等级三三个部份进行全员走班上课。做到教师合理安排,教室预留到位,管理措施覆盖,领导跟踪指导,同时研究高三上学期课程设制方案,不断完善各种制度。

5.高三年段是高中教学和重点,4月份前和4月份后的教学工作安排要合理分配,节省教学资源,避免由于组合课时差越大越浪费的现象。

(二)学校现阶段的模拟排课和学生选修课走班存在主要问题

1.全省等级性考试成绩分为五个等级,按位次由高到低为 A、B、C、D、E。原则上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E等级共25%。E等级为不合格,比例不超过5%,这个等级具体措施要尽快出台,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

2.从选课的排课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认定课时工作量的方法要进一步改进。

3.教学管理复杂化,管理难度加大。要对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1)从学校管理层面看(课程、师资、常规)(2)从教师管理层面看(观念、模式、评价、代课)(3)从学生管理层面看(选课、管理)进行培训。

4.选课排课等教学管理系统软件的配置是当务之急。要使学校各种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选课意愿,以及后续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方面都离不开教学管理系统软件的支持。

第二项 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闽教基【2016】53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我校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状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发展性。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加强学习和生涯规划的指导,明确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潜能优势,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2.坚持客观性。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作客观记录和写实性描述,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做到事出有据、评价客观。

3.坚持公正性。严格规范评价程序,建立健全公示举报制度、申诉复议制度、诚信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评价结果真实可信。

4.坚持可操作性。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评价过程应简便、直观、易操作,实现评价操作与管理的信息化。

三、评价内容

1.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记录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等日常行为规范情况,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2.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重点记录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成绩,特别是具有优势学科的学习情况。

3.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重点记录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坚持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情况等。

4.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记录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

5.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包括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研学旅行、参观体验与社会调查、科学探究、创造发明等。重点记录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成果、调查报告等。

四、评价程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依托“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省级管理系统)完成,学生入学后均需在系统上建立综合素质档案。在省级管理系统中的评价记录要遵循如下程序:

1.写实记录。学校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制度,制定学生成长记录册。教师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及时填入学生成长记录册。材料收集可以灵活采取文字、照片、录像等形式。

2.整理遴选。每学期末,教师指导学生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和典型事实材料及其他有关材料。重要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可信、有据可查。高中毕业前,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在整理遴选材料的基础上撰写自我陈述报告和典型案例材料,并撰写简要评语,客观、准确揭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3.公示审核。除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外,每学期末或次学期初,学校在班级、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将拟录入省级管理系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及其佐证材料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确保材料真实客观。

4.录入系统。次学期初,学生等用户及时将经公示无异议的信息内容填入省级管理系统中的相关位置,班主任及有关教师负责对录入的信息进行审核确认。学校负责将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录入省级管理系统,每学期形成一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由省教育考试院负责导入。严格按照评价程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信息核实与确认提交工作。确认提交后,学生、教师、学校可按规定的权限,查看相关内容,但不得更改。如确需更改,学校须提出申请并逐级报批,最后由设区市教育局审核修改。

5.形成档案。学生高中毕业前,学校根据每学期录入的材料进行归类汇总,由省级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经学生确认后在本校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经学生、班主任、校长签字以及高中学校盖章后存入学生档案,并提供高等学校招生使用。

五、制度保障

1.建立公示与举报制度。凡录入省级管理系统、不涉及个人隐私的一切信息,都必须在适当的范围、以适当的方式公示,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监督。学校设立投诉和举报电话、信箱等,畅通举报渠道。

2.建立申诉与复核制度。学生对每学期生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和最终生成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进行确认,如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提出复核申请。学校接到申请后,限时进行调查、复核,并将复核结果告知学生。

六、组织管理

坚持常态化实施,学校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建立健全学生成长记录规章制度,科学确定本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负责受理学生的申诉与复核工作。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能力。坚持常态化实施,指导学生及时收集整理材料、开展自我评价,避免集中突击。充分发挥学校党团、学生组织的作用。

(一)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

1.组织机构

组长:林进东

副组长:李琪、李威威、邵晓明、吴勇、陈劲松、潘建兴

组员:魏萍、张正、吴贵滨、林光宇、章建东、黄嗣、翁艳冰、

      何德隆、黄乃禧、苏灵珊、江洪涛、林宇

2.职责

①负责制定与完善规章制度和监控评价过程。全面监督、指导学校做好评价工作,做好咨询、投诉、复核等事项的服务与处理。

②加强学习与研究,正确把握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标准等。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广泛的政策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为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③处理申诉与复核。学生对每学期生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和最终生成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进行确认,如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提出复核申请。学校接到申请后,要限时进行调查、复核,并将复核结果告知学生。

④建立诚信责任制度,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加强对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检查,对档案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抽查。对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的,记录诚信档案,根据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二)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年级评价小组

1.组织机构

组长:年段长

组员:班主任代表(3名)、教师代表(3名)、学生代表(6名)、家长委会成员(3名)

2.职责

①督导年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②公示审核。除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外,每学期末或次学期初,在班级、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将拟录入省级管理系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及其佐证材料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确保材料真实客观。

③收集申诉,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二)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班级评价小组

1.组织机构

组长:班主任

组员:教师代表(3名)、学生代表(6名)、家长代表(3名)

2.职责

①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及时填入学生成长记录册。

②班主任及有关教师负责对录入的信息进行审核确认。

③督导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工作。

第三项   福州第十八中学关于学生生涯规划与选课指导实施方案(试行)

    一、学校成立“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生涯规划与选课指导专项工作推进小组”(以下简称项目组),负责该项工作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实施。

    二、项目组针对该方案的基本原则:

符合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和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精神并与之接轨;

符合我校的学校定位、生源的基本情况、师资力量以及学科特点与优势等学校实际;

基本满足在学校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选课课程。

三、项目组工作进度及安排

序号

时间

工作内容

具体要求

备注

1

18年5月

成立项目组,工作启动

明确人员分工与职责,制定初步工作方案


2

6

项目组研讨

组织项目组学习相关文件,形成共识

研讨1

3

7月-8月

项目组工作考察研讨

学习上海等地工作经验,加深感性认识

研讨2

4

9

学情分析

18级新生意向摸底,分析学情


5

师资及学科优势普查

普查的内容、实施及分析


6

学校硬件条件普查

普查的内容及分析


7

10

项目组研讨

分析普查情况,细化工作方案

研讨3

8

11

高中教师的发动

聘请专家指导和引领


9

12

研究智能选课系统

系统的要求、参数等

研讨4

10

19年1月

机动



11

3

机动



12

4

确定选课系统


研讨5

13

5

项目组研讨

形成、提交学生生涯规划与选课指导工作草案

研讨6

14

6

项目组研讨

形成学生生涯规划与选课指导工作方案

研讨7

15

7

项目组工作考察交流

与兄弟学校交流研讨

研讨8

16

8

19级学生生涯规划与选课指导

通过学生大会、家长会、班会等形式组织学生明确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选课的具体方法


17

9

学情分析

19级新生意向摸底,分析学情


18

10

选课系统测试

19级新生模拟选课


19

11

正式启用选课系统

19级学生正式选课


20

12

正式确定选课方案

综合选课结果,提出课程设置方案

研讨9

第四项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后勤管理实施方案(试行)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原来建立在行政班基础上的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变化,需要建立适应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因此,我们应该科学谋划,切实保障新高考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资源条件

1.探索建立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配备标准。依据高中阶段学校的布局规划,合理界定学校办学规模,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室资源,按照教室的小型化、多样化和专业化要求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原则,设置不同功能的教室,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3号楼原有12间教室调整为10间行政班教室和2间教学班教室;新楼初中年段办公室调整至语数英教研组,由此可空出3间教室;实验楼物理、化学、生物各拿出一间作为走班教室。在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考虑到学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将合理配置常规实验室和功能教室、心理咨询室、探究实验室、创新实验室、体育馆、运动场地、艺体德美音工作室等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教室配置。

2.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围绕新高考、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配合学校信息中心规划本地智慧校园实施方案,组织学校建设与应用。电子班牌多用来显示学校通知信息、班级信息及当前课程信息、班级活动信息。信息内容为文字、多媒体内容、图片、视频、flash等,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新颖的师生交流及校园服务平台。夯实高中阶段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建设,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实现智能化的排课、选课、评课、成绩采集等管理活动,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学情动态诊断和个性化补救等关键问题。学校要重点发挥好各种资源平台各项功能,积极参与资源建设工作,鼓励师生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网络研修和在线指导,引导和促进师生积极参与平台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评选活动。强化省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对学校课程教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督导评估、教师发展等一系列工作开展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3.提供走班必需的物质准备

(1)对教室功能进行明确标识

在走班教学的情况下,为了充分发挥教室的作用,通常一个教室会同时充当行政班教室和教学班教室。为避免学生走班时进错教室,利用电子班牌显示学校通知信息、班级信息及当前课程信息、班级活动信息。

(2)在适当位置设置作业柜

部分学科作业采用网络提交及批阅,还有一些需要提交纸质作业的,学校将考虑在每个教室门边放置一张作业柜,上面明确标出每门学科作业存放的位置;同时避免将学生作业柜集中放在一个教室里,因为在同一时间每个学生要交多门作业,会造成教室堵塞而无法交作业。

(3)对学习场所进行特别设计

为便于学生迅速在教室里找到座位,每个教室的讲台上需张贴两张或更多学生座位表,以便对学生进行提醒。同时尽量在教室里为每个学生提供存放学习资料的地方。

                          福州第十八中学新高考项目领导小组

2018年6月6日

(二)福州第十八中学新高考课程设置及学分指导意见

    2018年福建省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为了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福州第十八中学根据《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指导意见》,提出了各学科课程结构和设置意见、提出高中三年的最低学分分配建议方案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的及学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根据高中新课改要“积极稳妥、逐步深化、逐年推进”的精神,考虑我校高中在师资、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条件,高中新课程及学分方案的思路是所有必修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也鼓励教师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使课程方案更人性化,更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课程开设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课程方案体现高中新课标的精神,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尽可能宽广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2)编制课程方案结合我校办学条件,从实际出发。

(3)课程的编排遵循教学规律。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习规律,不同模块也有不同的编写特点,所以有些学科或模块适合集中学习,有些学科和模块则适宜分散、连贯的学习,合理编排。

二、各学科课程结构及设置意见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选修课程由选修一和选修二组成,选修一是国家课程,具体方案见后。

(1)本方案按每周5天,每天7节课安排,每节课45分钟。

(2)语文、英语、数学以及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必修模块,学习的内容和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研究性学习、艺术(本方案选择分科学习的美术和音乐)和体育三个领域的科目,学校只统一安排学习的时间,学习内容是可以选择的。考虑周课时总数、师资条件等因素,生物和通用技术安排到高二年级。

(3)本方案对不同科目的模块,用不同的时间去完成。在开设的学科中,有用1个学段完成1个模块的(4课时/周),包括语文、英语和数学三个学科;也有用2个学段完成1个模块的(2课时/周),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五个科目的模块;还有用4个学段完成1个模块的(1课时/周),如信息技术。

这种灵活的安排,保留了新课程“领域--科目--模块”的课程结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4)第3和第4学段开始,在部分科目试行开设“选修一”的课程,根据新课标的精神,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也为下一年大量开设选修课积累管理和教学的经验。“选修一”每周2课时,排课时应全级各班同时开设,学生不按行政班上课。本学年分别开设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信息6个科目的1个选修模块,学生只从中选择某一科目的模块。暂不选修的学生,可以到指定的教室自习。

(5)选修二为地方和校本课程,学生在高一和高二两年8个学段中,至少应完成6个学段“选修二”的学习(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一般8个学段都应选择)。选修二的课必须独立开设,单独计算学分,不能成为变相的加课时或者变相的补课。排课时,“选修二”的课必需全年级各班同时开设,以方便学生“走班上课”。 “选修二”可选用合适的校本教材或地方教材。不选修的学生可以到指定的教室自习。

(6)研究性学习根据需要,一些研究活动可以适当利用课余时间。课时以学段为单位集中计算。

福州第十八中学

2018年9月1日

(三)福州第十八中学新高考选课及走班指导工作方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即教育应以尊重学生差异性、保障学生个性化学习权利为前提,这就对必修分层走班教学提出了必然要求。

从教学实际来看,传统的平行班授课制,将几十名学生按中考总分均匀地编入一个班级,学习同样的课程,做同样的作业,考同样的试卷,用同一个标准评价学习,平行班内学生之间程度差异较大,齐步走的教学常常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基础一般的学生‘吃’不好”的现象。必修走班就是要打破这个传统,允许学生在不同的科目中有不同的选择,按不同选择到不同教室上课,组成新的教学班级。

从学生实际来看,再好的学生都会有相对薄弱的弱势学科,再差的学生也会有相对领先的优势学科,同时,同一学生对不同学科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必修走班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教与学的资源,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尊重差异。让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另外,各层次之间的可流动、可调整也可以充分发挥“鲶鱼效应”,利于学生制定阶段性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从教育目标来看,理想的高中是一所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最大发展的学校,因此,只有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第一要务,才是造就“好学校”的发展道路。实施必修走班,这是育人模式转变、教育理念革新的需要,我们要给每一个学生一个“最近发展区”,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保障人人成才。

一、福州第十八中学新高考走班领导小组

组   长:林进东

副组长:李琪、吴勇、林劲松,李威威、邵晓明、潘建兴、

成   员:

语   文:黎勇、陈彦、张建丽、周华卿、余慧芝、甘理光、郭晓蕾、林隆芬、宋大勇、李文东

数   学:文自强、王华、黄平、宋秀娟、朱云生、章建东、陈维元、赵华、黄燕玲、唐晓熙、谢建宁

英   语:游艳、刘晓宁、陈永枫、陈静岚、叶淑滨、陈岸翎、孙雷、郑凌

物   理:陈钟鸣、韦艳林、吴韧、李文清、林东妮、王小花

生   物:包磊、陈霖、程秀华、林海鹏、林加丰

历   史:白小红、陈仲、林钊、卢珊珊、杨兴辉

  理:陈芷、何星、林丹、吴艳红、吴玉霞、杨建杰

  育:黄心峥、林海鹏、李嘉、林韧、林震、林加丰

  息:吴烜,张馨元、黄怡、汤琳纯

  龚晖、陈婷、陈素心、邵沁

二、新高考走班的指导目标

学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目标上培育学生,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优化课程结构。在不失其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增加其灵活性和适用性。新课程和校本课程包括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模块,并形成了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体系。

深化选课制度。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高中新课程出现了大量的选修课程。特别是高考课程要求综合科实现了六选三,不同的程度学生可依据自己特长、兴趣需求,规划出个人三年发展课程。

根据学生的选课分为行政班和走班上课二种形式,根据学校的教室,开课教师人数,学校选修课的安排,结合学分管理。在新网锐捷网站上进行有效组合的排课走班,实行排课和管理有机结合。

   三、分层走班的整体思路

分层说明:几个行政班重组成两个层次的教学班(A班和B班),A班和B班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只是途径、过程和教师教学方式不同。A班多讲精练,侧重提升学习能力,建议学习能力一般、需要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学生选择;B班精讲精练,侧重培养自学能力,建议自主学习能力较强、需要拓展学科视野的学生选择。

分层动员:教师动员大会,设定学科评估标准;学生动员大会,辅导自我评估;家长动员大会,包括对必修走班的认识,高考方案解读以及学生学业评价。

分层依据:主要遵循“自愿”原则,同时参照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我学习能力评估;二是学科教师评估建议;三是班主任综合评定;四是专业心理测试。

  四、选科走班课程处理

1.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处理

所谓必修课程校本化,是指教师作为学科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对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进行自主化创造性地开发并加以优化实施的过程。各学科根据学校“基础+拓展+研究”的总体课程设计,开展学科内必修课程的校本化研究。

进行必修课程校本化,必须基于教材特点,必须结合学生情况。培养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良好的知识积淀、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较好的课内外学习和实践活动,部分同学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和创造,保证他们的持续均衡发展,在保证基础性的同时适当拓展延伸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是必修课程校本化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如数学学科以数学思维为核心,设置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每一类别设置Ⅰ到Ⅲ三个层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倾向自主选择。三种类型中的A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B类课程面向数学水平中等及以上、希望将数学发展为优势学科的学生,C类课程面向数学资优生、有意愿参加自主招生、数学竞赛的学生。

2.建构分层多向、多类别、模块化的学校课程

分层是指设置学习内容的不同水平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多向是指学习内容指向学生不同的发展旨趣。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发展方向和课程难度不同,对学科进行分层设计。如数学学科,针对学生未来发展区分三个层次,即,社会与人文方向,数理与工科方向,数学专长方向。

多类别:同一学科内设置不同类别的学习内容。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内部知识和技能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适宜进行分类设计。如,语文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设置文言文阅读,实用文阅读,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文学写作,口语表达等多个学习内容。

模块化: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将学科课程划分为内容相对独立且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相应部分,每一部分成为一个模块。如,英语学科设置高中英语基础听力,高中英语基础阅读,高中英语基础写作,高中英语提高写作,科技英语等模块,每一模块相对独立完整。

3.拟创设基于学程的课程组织方式

学程的概念:我们引入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学程”概念,学程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时间单位,是一个与模块相对应的学习周期。

学程的设置:结合学业水平考试,每个学期设置2个学程,高中阶段共12个学程。

学程与模块:每个模块学习的时间都是一个学程,每个学程学生自主选择若干个模块,每门学科依据福建省课程方案确定的模块数不等。所有模块每周4课时,修满即得2个学分。由于每个模块所需的教学时间均相同且和学程匹配,就使得每一个学程内模块的组合有了多种可能,课程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使学生的自主选择成为可能;并且有效化解并开科目过多的矛盾。

五、教师备课

高考分层的教学格局必然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必修课的分层走班教学,转变传统一刀切的做法,针对A、B两个不同层次,引导教师相应地对必修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依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特点,提出不同教学目标,设计不同教法,重点考虑排除学生的学习障碍,设计分层练习。即,在学生分层组班的前提下,分层备课,分层作业,分层考试。

具体来说,尤其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学习方式一般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接受学习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学习则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学到很多知识。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才能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不宜什么内容都采用探究教学。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并不是两个极端,而是相互渗透的,在探究学习中可能有接受学习的成分。比如当学生探究过程中普遍出现迷茫时,教师可采用必要的启发式讲授,从而使探究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分注重预设而很少关注生成,教师备课只考虑如何教,强调教学结构严谨、语言精炼、进度把握准确以及完成任务不折不扣。这种课堂教学沉闷、封闭、机械、程式化,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创意。因此,课堂教学的预设方案宜粗不宜细,教师只需设计大致的探究活动框架,设计主要问题,为“自主、合作、探究”提供平台,给师生留有广阔的发挥余地。

教师备课和学生备课的关系。教师备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利用好这种教学资源,就应无论是讲课还是备课都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因此,我们提倡师生共同备课。学生的备课实际上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较好的方式。当然,学生的备课也需教师的指导,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备以下主要内容:教材内容、知识要点、学习目标、探究方案的初步设计、探究中可能出现的疑惑问题、教学方法建议等。在学生备课的基础上,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观点和不同层面学生的观点和问题融合起来,再设计出较好的教学方案。

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新课程在教学观和教学方式上与传统的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普遍反映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了很多观念上的困惑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仅靠教师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备课时采用集体协作的方式。集体协作备课分为同学科老师之间的协作和不同学科间老师的协作。它建立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同学科之间老师协作备课的优点是能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不同学科之间老师协作备课的优点是可以拓宽教学思路,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以及解决跨学科间的教学难题。两种协作备课方式都能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我们提倡教师把自己有个性化的备课和集体备课融合起来,从而上出既有特色、质量水平又高的好课来。

六、学生管理

选课走班带来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同时也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变革要求。我们将逐步形成“人人都是班主任(承担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的教育网络。

1.实行教师双岗管理

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学生管理实行双岗管理,即行政班班主任和教学班班主任协同管理。任课教师为教学班班主任,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对所任教的教学班学生管理的责任。行政班的班主任主要负责行政班学生的全面管理,并与教学班主任通力合作,信息互通。

2.实践导师与咨询师制

学校在“双班主任”的基础上,实施导师制。导师由年级的任课教师担任,所有任课教师都有担任导师的任务。各年级将把任课教师的情况向学生展示,学生根据自己意向,自主选择导师。每位导师带10—20名左右学生组成一个亲密团队,从高一一直带到高三毕业,全面指导学生的德育、生涯规划、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同时导师也要建立一对一的关注机制。

咨询师由年级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根据自己需求选择。咨询师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储备,随时对学生的需求作出回应。咨询师制的主动权完全在学生,通过一对一的咨询和服务,解决具体的需求和困惑。

3.实行激励性管理模式

选课走班赋予了学生选择的权利,激活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动力,管理上也需要让出空间,通过激励机制引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改革“评优机制”、设立多方位的奖励机制、建立每一位学生的动力激励机制。

4.强化自主管理与规范行为

教学班设班长和学科课代表多名。教学班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负责上课的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的卫生监督等工作;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多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

选课走班仍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班学生守则加以约束。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置听课,由教学班班主任安排好各班的座次,并在讲台上放置具有学生姓名、学号和行政班班级的座位表,以便管理。新教学班学生在走班期间,应自觉爱护所在教室的环境卫生,不得翻动其他同学的物品,如有损害,将进行处理。

5.实行“动态管理”

新教学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班班主任和行政班班主任意见及学生意愿,实行“微调”。具体步骤:


五、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为了诊断教学中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服务。

(1)建立教学质量调研制度

①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专题调研小组,每周随机对各课程教学进行推门听课,并做好与任课教师的交流反馈;随访学生与召开座谈会相结合,及时解决走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②定期进行教学行为调研:学校定期从教学常规、班风学风、作业情况等方面进行教与学的调研,一研一结,及时总结提高。

③举行走班教学研讨会:利用“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活动”,进行主题式的教学研讨,提升走班教学的效益。

(2)建立全过程的支持服务系统

借助数字化校园建设,将形成涵盖教与学、学校和家长的管理和资源全信息的网络平台。软件系统包含下列主要功能:排课系统、选课系统、评学系统、评教系统、在线测试系统、成绩管理系统、成绩分析系统、考勤系统、图书借阅系统等。

软件系统能全程记录,随时反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历程,同时保证课程组织的科学有序。

(3)建立评价与诊断平台

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的进步。评价要体现多元化、针对性、层次性、易操作、抓关键等特点。学校将逐步搭建过程性评价体系与个性化学业诊疗系统。

①过程性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我们强调过程性评价应落实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内容等要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并施以管理,随时随地以评价激励学生,实现“让学生学会为自己负责”。

过程性评价方案将作为课程研发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体现学科特点并与学习内容相匹配;评价指标的描述要具体、可操作、可量化;评价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既有分数的评价,又有描述性语言的评价;每门课程确定评价方案后,评价指标和分值将在网络平台上按照学年、学期、学程、单元逐级呈现;同时要组建过程性评价项目组,加强过程性评价的研究和落实。

②个性化学业诊疗系统

学业诊断主要指每学程一次的质量检测,也指学程评价的最终结果,包括各种形式的练习或测验,也包括小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等个性化的作品成果。

通过开发个性化学业诊疗系统,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帮助师生不断改进教学行为。主要是借助网上阅卷系统,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业诊断报告,通过系列化弥补习题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的再测验,并配有相应的微课供学生网上学习。

(4)组建完善生涯发展指导中心

组建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帮助学生合理制定学习的规划,找到适合学习的路径,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①高一年级主题:认识与规划。通过“新生活从‘心’开始”系列活动,成立福州第十八中学生涯规划领导小组,以林进东校长为组长,林婷婷、赵华,朱云生、文志强、六学科指导成员。让学生了解与认识自我;尝试建立个性化学习风格测评与分析系统,主要从物理环境、时间节律、感觉通道、认知风格、认知特征、表达风格、社会环境七个方面进行评估,了解学生个体与班级整体的学习优势,从而明晰自我学习风格。

②高二年级主题:体验与成长。通过“打造最强大脑”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建立智力结构框架;“跨越生命的彩虹”主题活动遵循知己(认识自我)——知彼(了解职业)——统整(规划生涯)的经典生涯指导体系,进阶式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规划意识与能力。

③高三年级主题:收获与展望。通过系列化讲座,指导学生和家长更好地适应高三,面对未来。

(5)个性化的家校沟通机制

家长是学生成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力。个性化教育也要落实到每一位家长身上。取得家长的认同和积极配合,让每一位家长准确而细致地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自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学校将组织个性化家长会,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分类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进行专门分析,提出个性化的解决建议。学校也将充分发挥“家长论坛”的功能,举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家校联动。

(6)建立教师考核与再学习制度

教师的教学考核将主要采取“组团横向考核”、“个体纵向考核”和“评教反馈考核” 。

“组团横向”考核,采用实验班级与非实验班级的横向比较对统一团体内的学科组老师进行考核;

“个体纵向”考核,主要通过学生的“积点分”及变化来考核教学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实绩;

“评教反馈”考核,学生可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而学生的新一轮选课将是对教师更直观的考核体现。

对于考核不理想的教师,学校将组织他们进行再学习。学校既鼓励先进、先行探路,也允许落后、学会等待。

六、资源保障

1.机制保障

设置嘉兴市第一中学必修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实施领导小组,修改完善学校相关制度,制定并实施《必修课程分层走班教学管理制度》。

2.教师资源

教师配备:一方面努力增加学科教师的编制;另一方面推行导师制,加强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队伍建设:加强学科教师的培训,引导教师自我研修,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实施能力,确保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场地资源

为进一步强化教育资源配给,一方面盘活行政班教室资源,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学科资源。在已有的物理实验室、地理专用教室、化学实验室、一楼报告厅等开设走班教室。

4.其他资源

主管部门:争取加大对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教师编制、教师培训、教师职务聘任等问题,及时补充、更新必修课程走班教学所需设施设备。

社会各界: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实施必修课程分层走班教学的背景和意义,增加学生与家长对必修课程分层走班教学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师生共识、家校一致的良好局面,为必修课程分层走班教学的推进创造良好的环境。

福州第十八中学

2018年9月1日

(五)福州第十八中学新高考走班教学管理办法

为加强新高考走班的教学管理,规范高考走班教学行为,保证高考走班教学有序高效开展,经学校行政会特制定本办法。

一、行政班班主任职责

1.加强本行政班学生的安全与纪律教育。

2.加强本班学生的指导,掌握本班学生的选课情况,并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3.确定一名学生(如班长、学习委员)提醒每节课开始走班的时间(提前5分钟)。

4.选出各学科各教学班的走班组长,组长负责协同班主任进行出勤等管理。

5.认真做好请假工作,对请假学生及时签好“走班请假二联单”,一份交走班组长一份交给教学班主任。

6.每周定期召开各小组长会议,及时了解学生出勤、学习情况,处理发现的问题,并及时与教学班主任做好沟通工作。

7.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和管理,组织学生承担走班教室的卫生与管理工作。

二、教学班班主任职责

1.按照选课学生名单,提前遴选教学班的班长、各行政班走班组长为副班长,课前召集认识、布置组长的职责。

2.熟悉每个学生的班级分布,了解每个学生的成绩状况(年级组提供);认真做好座次安排、考勤、卫生值日,维持纪律等工作,将考勤、作业收交等工作分工到人,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

3.认真上好起始课。

(1)安排座位:最好行政班成员相对集中,方便课上管理,让学生坐定后填写好座位表。

(2)宣布本教学班的班长或者叫总课代表(喊起立、安排值日生、师生联系总负责);

(3)提出本人的教学要求(包括课前预习、课上听课、课后复习作业答疑、特别要交代清楚交作业时间和地点等);

(4)本学科的教学计划、进度(包括期中、期末、学考或选考),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学科有总体的时间把握。

(5)告知学生本人的办公地点、答疑时间、介绍组内其他老师,发挥备课组集体力量。

4.严格落实考勤制度。考勤由班长协助教学班主任进行,教学班主任每次课程结束后了解出勤情况、收取“请假单”并进行核实。

5.加强行政班和教学班的联系,实现无缝隙管理。教学班主任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对班级中出现的迟到、早退和未到学生等现象及其他问题及时和行政班班主任沟通联系。行政班班主任要经常了解本班学生在不同教学班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防止出现管理上的漏洞。

三、学生的职责与管理

(一)教学班班长职责

1.直接对教学班主任负责,如有问题直接和教学班主任联系。

2.协助教学班主任做好教学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协助考勤,对迟到、旷课、请假同学进行登记。

3.督促本班同学按照规定的座次坐好,安排值日、清洁卫生等常规工作。

4.协助教师做好课前准备,课前到教师办公室把作业本领回分发给学生,并将情况反馈给副班长。

5.课后(尤其是第5节和第8节)负责关闭电源、关锁窗门。

(二)走班组长(教学班副班长)职责

1.负责组织本班同学到指定教室上课,对同一教学班的本班同学及时认真考勤、管理,并汇总到教学班长处。

2.负责班级的卫生、教室财产的维护,下课后组织同学迅速离开教室,并检查教室内公物损坏情况,做好登记和报告。

3.每天上午第三节前收交学科作业后,可放入学科导师“作业箱”(标有教学班名称、上课地点和学科教师姓名)。

4.教学班上发生的问题直接向行政班班主任汇报。

(三)对学生的要求

1.按照自己的个性化课表到相应教学班学习,不得私自调换教学班;若确有需要申请改换“选考”科目的,需提交由家长、行政班主任和年级组长签字得书面申请,年级组汇总后统一交课程教学处。

2.认真按照课时计划做好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走班时清理好自己的课桌、桌面保持干净,为其他走课同学提供方便。

3.课前迅速集合,有秩序地进入选课教室,不在教室、走廊内喧哗打闹;

4.注意走班期间的安全,右行法则上下楼梯。

5.进入教室后按固定座次快速入座,为上课做好准备。

6.一次性带齐上课所需的物品(课本、教辅资料、笔记本、作业纸及笔等);

7.学习时,应遵守课堂教学纪律,并服从老师的管理。

8.配合教学班班长、副班长与学习委会,做好值日、按时交作业等教学班工作。

9.在规定时间前,将作业交由走班组长投入“作业箱”,作业本上应注明行政班学号和教学班学号。

10.本节课结束后快速回到原教室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11.保持个人良好形象,爱护教室的物品,不乱动、乱翻、乱画,不乱扔字纸等垃圾。

12.严格考勤,严禁旷课,杜绝迟到、早退现象,有事必须向行政班班主任请假。

13.个人使用的公物以及保管的公物出现损害,维修到位之后,进行相应赔偿。

四、学科组教师的职责与管理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选课走班教学格局必然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

2.针对A、B两个不同层次,教师相应地对必修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在学生分层组班的前提下,分层备课、分层作业、分层考试。校本作业台头需标注行政班、教学班、学号、姓名。

A班:重点关注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要到位。

B班:以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为主,关注“说明”不越位。

3.充分利用“作业箱”的收作业功能,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并做好学情反馈。

4.做好学生的课外辅导,备课组通力合作,共同承担辅导工作。

5.备课组长统筹本学科A、B班级的教学进度,加强集体备课。

6.“学科主题式研讨”与“即时性研讨”相结合,提升走班教学的效益。

福州第十八中学

2018年9月1日

(六)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业评价及学分认定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意见(试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实施意见等有关配套文件和参考方案(2006.66号)》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为了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的管理,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工作机构,在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实施学分认定工作。

1、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德育处分管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年段长和若干教师代表为成员的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指导学校学分认定工作。

2、学科学分认定工作小组。学校成立由学科教研组组长为组长、年级学科备课组长为副组长,模块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学科学分认定工作小组,负责本学科各模块修习学分的认定工作。

二、构成项目和分值权重

(一)学科类模块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由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业水平测试结果构成,两项目分值权重为5:5,按此比例对学生实行综合评价认定学分,综合评价成绩在60分以上(含60分)的学生予以学分认定,未达60分的,不予认定。

1.学习过程表现(50%)

学习过程表现包括四个项目即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平时测验等,累计以满分50分计入总分成绩。

学生修习时间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4/5以上。因病假、事假未能达到规定学时的,在课余时间通过补课达到要求的给予认定。修习时间未能达到要求的不予认定学分。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有实验操作的学科实验操作的考核也包含在本项目中;作业质量包括作业完成的次数和质量等;平时测验成绩指模块学习中间的阶段性测试,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口试或实验操作等其他形式。

2.学业水平测试(50%)

由市统一命卷或学校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题(满分为100分),试题难度适中,既能让达到该模块基本要求的学生考试合格,又能让该模块学习优秀的学生考出水平。

以上两项评定标准可由各学科教研组、集备组制定细则。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1.研究性学习(1)学分设置:三学年共15个学分(2)学分认定条件: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有完整的研究过程并有记录;有课时保证;有课题研究成果。在教师辅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完成,可以由学生单独或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完成。高中阶段至少要完成4个课题,原则上高一、高二每学期一个课题,每个课题为3、4、4、4学分。

2.社会实践(1)学分设置:三学年共6个学分。(2)学分认定条件:一学年内必须参加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可以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并取得相关证明材料。学生自主安排的社会实践由实践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3.社区服务:(1)学分设置:三学年共2个学分。(2)学分认定条件:高一、高二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材料。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三、认定方法和认定程序

1.认定方法

(1)学分认定以模块为单位,并根据该模块规定的学分分值(18学时为1学分)予以认定。

(2)给予学分认定的课程(模块)是指学校已经开设、学生已经修习,且经过考核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模块)。

(3)模块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可申请补考,补考时间由学校安排,补考合格后可获得学分;补考不合格者,允许重修,重修应在一年内完成。选修模块允许另选。

(4)对于学科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向学校学分认定工作小组申请自修模块,经批准自修的学生必须参加模块结业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可予以认定学分。

(5)模块学分认定由该模块的任课教师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各学科制定的模块学分认定标准,根据学生学习过程表现、模块学业水平测试进行综合评价后,予以评定。

2.认定程序

(1)学分认定流程:

①学生向所修习模块的任课教师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②模块任课教师予以评定,并填写《学科模块学分成绩评定登记表》;

③年级学科备课组审核;

④公示;

⑤教务处确认并记录学生学分成绩档案表存档,填写《学生学段模块修习学分成绩报告单》发至学生。

(2)学生如对公示学分有异议,可向学校教务处提出申诉,由学校教务处专管主任负责调查、仲裁。

(3)外省转入本校就读的学生,其在原校修习已取得的学分必须提供学分认定材料,由教务处根据《福建省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意见(试行)》规定和学生修习情况进行转换、确认,本省内转学学分互认。

(4)对于学生已申请学分认定,模块任课教师或年级学科备课组不予评定的,应及时报教务处,并说明不予认定的理由,教务处核实后及时通知学生和家长,并说明理由。

四、学分管理相关说明

1.学校设立学生学分档案,由教务处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学分管理,妥善保管学生学分认定相关材料。

2.学校不设奖励学分,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或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可在“学生成长记录册”或“学籍管理卡”的相应栏目内予以真实记录。

3.合格学分是学生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主要依据,学生在高中三年内至少获得144个学分,必修学分不低于110学分,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选修Ⅰ学分不低于22学分,选修Ⅱ学分不低于6学分,方可准予毕业。

4学分认定工作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学校学分认定工作应接受学生、家长、社会和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确保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附件

1.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模块修习学分成绩认定申报表

2.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模块修习学分成绩评定登记表

3.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修习学分成绩报告单

附件1:学生模块修习成绩认定申请表

学校:福州第十八中学                                 

 


年级班级


   


 


 


课程类别

(必修、选修)

模块名称


修习课时(总课时数     


修习课时

(等第)


修习过程综合表现

 

学生自评

小组评价

任课教师评价

等第

课堂表现





平时作业




平时测验




习休学时




   




模块考试考核(  


等第


获得学分


学生本人

(签   字)

   

任课教师

(签   字)

   

学分认定小组组长

(签   字)

   

教务处审核意见

(盖章)

         


附件2:学科模块修习成绩认定登记表

学校:福州第十八中学                             

学科


行政班


任课教师


教学班


模块名称


课程类别

(必修、选修)


总修习课时


模块学分


   

修习课时等第

修习过程综合表现等第

模块考试

考核成绩等第

获得学分































































































































任课教师

(签字)

   

学分认定小组

(签字)

   

教务处

(签章)

   

校长签署意见














附件3: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模块修习成绩报告单

学校:        年级:             学年:            学期:

姓名


性别


学号


班级


学科

模块名称

修习课时

学习过程综合表现等第

模块考试考核成绩等第

获得学分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技术











艺术











体育











综合实践活动

项目

获得学分

选修Ⅱ

课程名称

等第

学分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学期

学分

小计


补考或重修

科目模块


教务处(签章)

     















(七)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工作细则

一、关于选题教师指导

1.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受指导老师任教学科的限制。但指导老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确定选题。

2.如果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自主选择课题,可由教师提供若干参考课题供学生选择并最终由学生确定课题。

3.选题的原则是“小”(选题的范围尽量要小,以符合学生第一次进行研究的实际情况和具有可操作性为宜)、“新”(选题应有一点的创新点)

如:某教师原定的指导方向是“生活中的地理”,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不能直接交给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应细化为诸如文学类(红楼梦中的地理知识、水浒传中的地理知识、唐诗中的地理知识等)、环保类(晋安河污染调查、某社区生活垃圾现状调查、我校学生环保意识调查等)、综合类(晋安区学校周边饮食摊点问题的调查、晋安区中学教育布局的研究、晋安区文化景观布局的调查与研究、本校学生用眼卫生及近视问题的调查等)。

4.目前我们的分组是按照一个粗略的、教师比较擅长的研究方向来确定的。指导教师应首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进行指导,也可以在自己比较擅长的研究方向中细化几个小的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以符合选题的原则。

二、关于过程教师指导要求

1.分组:教师根据学生的课题选择再进行分组,并要确立课题组长。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记录册中相应内容的填写,并要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研究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及报告论文等不得雷同。

3.1月9日第四节课指导学生填写开题报告中的内容(其中的预期完成是写2014年3月)教师于1月16日前应检查小组课题的开题报告,并在开题报告下方空白处签字确认。

4.教师要安排、跟踪、指导学生研究的过程,要求学生寒假期间完成记录册中相应的研究内容(如收集相关资料、做初步的相关研究、填写活动过程记录等)。

5.教师应向学生强调研究过程的材料收集(如照片、视频、填写好研究使用的书面材料的书名作者及出版时间、网络资料应标注出处)

6、活动记录册中的课题成立时间写每一年10月;活动时间为第一学期10月-20第二学期3月;活动过程中的时间分别写10月、11月、12月、次年1月、次年2月);结题报告中的活动时间写次年3月。第二学期从每学年的3月至6月结束

7.制定计划: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两点:一是要有“长计划”,即制定出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计划,包括完成时间、研究方法、成员分工、最终要实现什么目标、形成什么成果、所需的条件等;二是要有“短安排”,即制定出课程实施的阶段性目标计划,包括课程实施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分配、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尽可能定得详细些。

8.教师应在学生每次活动结束后填写评价意见,请老师认真填写好活动记录册中有相应的教师评价意见。

                                              福州第十八中学教务处

                                                  2015年9月

(八)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三年实施方案(2018级)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和《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文件精神,为适应2018年福建省新高考改革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以“践行规划教育,提升核心素养;重视个性发展,促进全面发展”为工作理念制定本方案。旨在指导2018级高中生能够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分析综合,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涯规划,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的引领下,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发掘自己的学习潜能,从而为今后的终身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校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组织机构

建构生涯规划教育组织结构,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的合力,形成机构专业化,人员专业化的工作机制,确保生涯规划教育有序、高校开展。

组长:林进东

副组长:李琪、李威威、邵晓明、吴勇、陈劲松、潘建兴

成员:林晓芬、黄嗣、吴贵滨、张正、文自强、朱云生、杨兴辉、刘惠鸣、强秀英、陈钟鸣、范爱玉、高敏、林婷婷、黄丽新

三、学校生涯规划实施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模式

学校教育是高中生接受生涯教育、理解生涯发展最主要的方式,著名生涯理论学者舒伯认为“生涯发展课程是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最适宜方式”,所以我校将生涯发展的纳入学校课程,不仅将生涯作为一个教学科目,而且将生涯发展的概念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中去。

生涯发展将生涯发展与规划,不能单纯依靠学校,还需要家庭的参与,学生的成长的痕迹渗透了父母抚育和教导的烙印,父母影响着子女职业发展,所以需要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校开发家长课程,通过家长学校培训的方式,让家长具备生涯相关知识,使家长成为指导学生生涯规划的教学资源。

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共同体,通过邀请各行各业优秀校友、知名专家、成功人士、教育部门,助力学校生涯规划的课程,学生让提早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体验生涯教育不仅仅存在与校园象牙塔内,更重要的是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体验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认识自我,分析资源,进行生涯探索。

(二)课程目标

1.自我探索(知己)

生涯教育第一大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自我觉察。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有所成就的人而言,了解自己的需求、能力、不足,并接能坦然面对“自己”非常重要,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没有最好的规划,只有做最适合自己的规划。以生涯规划校本课程为主要载体,通过标准化心理测验与探索性的活动,试探自己人格特征、兴趣、能力、价值观,并让学生由活动中发展良好的自我概念,思考评估未来发展的方向。

2.生涯探索(知彼)

生涯教育的第二大目标是让学生进行生涯探索。即外部环境资源的探索,包括:升学资料探索(新高考动态、专业设置、院校信息等)、职业资料探索(行业信息、职业角色、职业发展新趋势)、家庭资源探索(家族生涯、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社会环境资源探索(社会新动态、未来发展动态)。通过生涯规划校本课程、职业实践体验活动课程,在了解外界资源与资讯的基础上,体验职业,对工作世界由更深刻的认识。

3.生涯决策(解己)

高中生生涯教育第三个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进行生涯决策。充分了解自己,做到知己;探索外部环境资源,做到知彼;最后关键的是做到解己。对于2018级福建高中学生来说,是为了让学生可以通过“知己知彼”的方式,进行选课、选考,制定适合自己的升学目标。

4.自我管理(解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是对于人的管理,规划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学生能够准确认识自己的特点,有自我规划和自主行动的意识和动机,培养自己的能力,提升个人素养;能够独立自主地行动,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够制定并实施自我发展规划,并根据环境要求作出适当调整。

(三)阶段性课程目标

根据每学年学生发展任务、及课程要求的不同,分学年开展不同主题的生涯教育课程。

1.高一:适应高中、认知自我、生涯初探、指导选班

2.高二:目标调整、动机激发与维持

3.高三:高考心理调适、志愿填报指导

(四)六大课程

1.生涯规划教育校本课程

1)生涯规划通识教育

邀请校外专家、优秀校友、家长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家长、教师,开展生涯规划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家长、教师了解新高考、掌握生涯规划基本知识。

2)生涯规划校本选修课

心理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特点,与需求的不同,开设不同主题的生涯规划选修课如《高中生生涯规划》、《成长与成才》、《自信心训练》、《时间管理》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兴趣进行选课。

2.职业实践体验课程(直接体验、间接体验)

1)家长作为课程资源,邀请家长到校与师生进行座谈,让师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工作的基本特质与条件。

2)利用寒暑假等社会实践时间,让学生走进职业,感受职业,体验职业,让学生对于职业有更直观的认知。

3)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实践体验活动,如生涯规划演讲、模拟选课报志愿、生涯规划书评选,将活动作为载体,让学生对生涯有更全面的认识。

3.多元智能发展活动课程

利用运动会、校园科艺节,发掘开发学生多元智能,能够更全面评估,让学生建立对学习和自我信心。

4.成长发展课程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验、性格测验、职业兴趣测验,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跟踪学生,收集成长的记录,建立成长档案,记载重要收获,形成高中三年的成长轨迹。

5.家长学校课程

利用家长会,开展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普及化教育,同时招募志愿者家长生涯导师,在周末沙龙开展师资培训,让家长具备生涯相关知识,使家长成为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导师。

6.生涯规划师专业化课程

定期聘请专家到校对学校教师生涯教育普及培训,实现全员胜任生涯规划教育。开设精品化课程,选拔优秀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生涯规划教育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我校生涯教育骨干队伍。

2)家长生涯导师

四、学生评价

1.每学期完成职业体验手册,并备有完整的资料。

2.学生学分认定

3.优秀学生作品展示

五、预期重要成果

1.职业体验手册(生涯档案)

2.导师规划手册

3.生涯规划校本课程

4.生涯规划课程评价体系

福州第十八中学

20189

(九)福州第十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方案

为了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基教[2003]6号),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实施和管理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现就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组织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构成学校课程有机整体,是执行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目标与办学特色,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以选用、改编或新编教学材料与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开发潜能,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它能很好地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提高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原则

1.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相协调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必须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一致,保证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间的协调性。

2.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开发实施的基本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就是要使学校课程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每一所学校都应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的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3. 体现办学理念、地域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体现办学理念和地域特色,这也是课程实现其功能的重要方面。

4. 权力与职责相统一

学校具有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决策权、选择权,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要坚持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严肃性,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有效机制,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的过程,发挥校本课程的积极作用。

5. 课程研发、实施、评价一体化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应使课程的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要对本校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社区的条件进行深入地调查,把这些调查结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依据;要把整个开发实施过程视为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要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绩效的及时评价,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改善和提高课程品质。

6.资源共享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保障,最具价值的创造性的新编课程其成本较高,它不仅需要较高级的专业技术含量以及大量的资金,还需要各种图书资料、设备,纯粹改编和选用的课程其成本虽然较低,但可能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校本课程的校内、校际资源共享则是一种现实而有效的选择,它可以缓解学校的人力与物力的压力,有利于课程理想和课程成本之间的平衡。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基本程序

学校应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研究、分析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评估可提供的教育资源,调查、分析学生的需求。在校情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做出整体安排,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应包括需求评估、总体目标、课程结构与门类、实施与评价的建议及保障措施等。学校要依据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方案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学习培训,并及时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目录和纲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模块。学校要适时对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作出客观评价,并加以调整、完善。

1.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

1)分析阶段

分析学生:学生的基本状况、学生的需求状况;

分析学校:学校的办学宗旨、哲学思想、传统特色等;

分析教师:教师的素养、能力、特长、优势;

分析资源:校内外教育资源;

分析社区:社区氛围、家长状况、社区特色。

分析阶段需要形成的材料: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条件及资源状况分析。

2)选题阶段

根据分析确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及项目框架

第一步: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及开发意向;

第二步:在教师、学生、家长代表中征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项目、专题(特别应注意教师个人的选题);

第三步:学校广泛听取意见,对所征集的选题进行筛选;

第四步: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查开发项目或主题。

选题阶段应形成的材料: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二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说明。

3)设计阶段

根据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审定的项目,组织教师及有关人员进行项目或专题设计

第一步:落实项目的分类(可采用招标制、自荐制、小组承担制、群体开发制等方法);

第二步:组织校本课程开发人员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纲要(校本课程开发纲要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一般内容,它包括主讲教师、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及教学材料。二是具体内容,它包括目标陈述、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第三步:具体进行课程开发纲要的编写与材料的撰写;

第四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查并通过纲要。

2.校本课程的实施

1)实施流程

①选课。

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即专题)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分为第一和第二志愿。

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为提高教学效益,一般情况下,凡选择人数不足20人的课程暂不开设。

②排课。

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

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周三下午第34节(两)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

③上课。

教师或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④考核。

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导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2)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①对学生的选课要科学引导。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讲清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意义及学校安排中的实际困难,克服学生选课中的兴趣主义倾向,做到“指导不包办,放手不放任”,避免学生选课中“想选就上,不想选就不上”的现象。

②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要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认真组织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管理,加强与班主任老师的联系,及时反思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

③学生要认真上课。学生要按时出勤,遵守学习常规,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及考核要求。学生校本课程的学分应纳入对学生的各项综合评价和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

④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调研和监控。学校成立调研小组,加强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调研和监控。通过听课、问卷、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学情分析等方面,全面分析该课程的实施质量和学生的认可程度,及时反馈,并为校本课程的后续开设提供决策依据。

四、校本课程评价

1.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课程方案评价分为:

1)课程开发目的意义

①与国家、地方课程的密切联系

②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有现实意义

③课程宗旨较好体现现代价值观念

④对学生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有切实帮助

2)课程目标的确立

①目标明确、清晰

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具体

③能考虑学力分层的因素,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3)课程内容

①体系完整,层次分明,教材框架清晰

②编排科学、启发性强,突出能力

③新科技、新观点、新方法含量高

4)课程评价

①评价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和制约作用

2.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

分为:

1)指导思想

①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②注重德育渗透和情感熏陶

2)目标内容

①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

②内容开放,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

3)指导过程

①结构合理,多法结合,灵活运用,讲授时间不超过1/2课时

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善于设疑激趣

③富有节奏,善于激起教学高潮

④面向全体,反馈及时,矫正迅速,时空合理*注重学法指导,情知交融,启迪思维*设计训练针对性强,方法灵活、生动

4)教师素质

①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应变力强

②合理使用教具、电教媒体

③板书科学、新颖、美观

5)全体性

①学生全体参与,积极性高,训练面广

②全体学生都有收获

6)全面性*掌握学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训练效果好,思维灵活,掌握知识牢固

7)主动性

①气氛活跃,主动投入

②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贯穿全过程

8)创新性

①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见解有新意

②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

3.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评价

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时成绩(C),即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出勤率低于60%无成绩;超过90%,可计满分;占学业总成绩的20%

2)课业成绩(P),即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占学业总成绩的40%

3)结业成绩(K),即课程结业成绩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十)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选课指导方案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实现学生在课程计划指导下的自主选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于普通高中学生,由于他们的课程选择意识和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学生不能科学有效地选择课程,高中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就无法实现。为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特制定学生选课指导方案。

一、选课指导原则

    1.责任落实

    学校的任何教师、高年级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都有为学生选课提供指导和咨询的责任和义务。学校为他们参与学校课程、承担选课指导责任提供相应的支持条件。

    2.学生自主决定

    指导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导”,在指导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意愿,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最终的决定权一定要留给学生本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选课能力,使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这是指导学生选课过程中最重要

的原则。

    3.学生的重大选择必须经由父母或者其他合法监护人同意

二、成立学生选课领导机构

    该机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德育处、教科室和团委等处室负责人组成。

三、建立选课指导中心

    1.由各学科教研组长、班主任组成,负责制定全校统一的学生选课的各种具体政策。

    2.选课专职咨询机构

    教研室、心理中心负责了解学生的发展趋向,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

    各学科任课教师负责本学科选课指导、咨询。

四、学校选课指导实施机构

    1.学校选课指导实行导师制,使所有的学生进入高中后都有一个导师指导。导师一般由本年级任课教师担任,学生人校后经双向选择最终由学校确认。

    2.导师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并为学生建立选课档案等。

    3.导师对学生选课负有第一责任,全面负责所指导学生的咨询、教育和选课方案的制定。

    4.行政班班主任负责本班全体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选择、汇总工作。

    5.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建立对口指导班级,由高年级学生协助低年级学生选课。

(十一)福州第十八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已列入福建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为有效的实施研究性学习,落实课程计划中的相关要求,我校在总结上学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制定本学年工作计划。

一、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意义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开设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这也是面对建立在全球化和数字化基础上的未来社会,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抉择。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要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参与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主动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展科学研究、学会与其他教师一起工作、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提升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一门新的课程,而首先是教育观念,教与学的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工作的领导机构及分工。

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工作由校长室直接领导,各处(室)、教研组、年段密切配合,在实施过程中,教务处具体负责日常课程管理,教研室负责课程开发与研究,教研组负责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选定、培训等管理工作,德育处、年段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三、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时安排: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现行的学科教学中都可以引入研究性学习,除此之外,我校在课程计划中独立设置每周3课时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时间,以满足学生在开放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具体课时安排:高一和高二年段周三下午3、4节及周末、节假日,由指导教师分组指导教学。

(二)组织形式:由各教研组长组织本学科高一、高二集备组分别提出2个研究主题及其若干个参考课题,并填写好“研究性学习研究主题申报表”于9月4日交教务处,教务处汇总后印发给年段,由年段班主任组织学生自由报名,形成18—20个研究性学习班,每个班级根据教研组所提出的研究主题选定一位老师负责组织教学工作。

(三)教学计划:每学期学生应在所选定的研究主题中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并完成这一课题的研究。整个教学过程大约分三阶段:

问题情境创设阶段,约4周;

实践体验阶段,约8周;

总结表达交流阶段,约4周。

(四)具体实施过程:

根据去年高一年段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组织与实施过程包括选题、资料收集、制定研究方案、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结题等几个环节。
  (1)选题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课题研究的选题工作在每学期开学之初进行。大致包括以下几项工作:
  ①研究性学习动员。在开学的第一周,教务处将在高一、高二年段召开研究性学习动员大会,主要阐明本课程的目的与意义,特别强调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方面的价值,并聘请去年在高一研究性学习方面完成出色的部分教师和学生介绍成功的经验。
  ②国内外学生小课题研究经验介绍。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A由指导教师分别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方面的成功例子。
  B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介绍他们各自的成功经验,如:如何选题、如何研究、如何写研究报告等。
  C研究方法介绍,如“创造思维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科技情报资料检索”等。
  当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介绍。由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当前国内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目的是及时地将学生推向科学发展的前沿,不仅使学生开阔研究视野,而且使学生了解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有哪些,为学生自主选题做准备。
  学生自主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学生所选的课题,不受学科的限制,可以是运用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就能解决的课题,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运用几门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的课题;可以是理论性较强、需要逻辑推断予以阐明的问题,也可以是实验性较强、需要进行科学实验才能解决的课题;可以是与当前社会生活密切有关的现实性较强的课题,也可以是需要进行调查、实验、理论分析等综合研究的课题。总之,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全新的课题,也可以是前人(别人)已研究过的课题,但两者都强调课题研究本身的新颖性——要么取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要么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要么提出一个新的观点。
  (2)可行性分析
  与选题过程的开放性相反,可行性分析阶段强调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是否具有研究的可能。这一阶段的工作大致包括:
  ①课题组的组织。在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个人题目内容相近的几名同学自愿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小组自行产生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与指导教师的联络。在组织课题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又要考虑他在课题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
  ②小组课题的确立。小组对每个人的题目和初步设计进行讨论和论证,最后形成本小组的研究课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每一小组查阅、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各种资料,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体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③指导教师的选聘。小组研究课题确立后,小组根据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自行选聘校内相关学科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也可以选聘校外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在学生家长中聘请有关专家)担任指导教师。一个研究小组可以选聘多个指导教师,校内教师一人可以受聘担任多个研究小组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作用在于从理论、研究程度与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与支持,但整个研究过程都由学生自行完成。
  ③研究方案的制定。小课题确立后,要求每一个研究小组认真讨论,共同拟定整个研究活动的计划,形成具体完整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大致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本课题目前的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具体的实施步骤(研究进度计划)、课题组成员的分工、经费预算、主要参考文献等。
  ④开题报告。学生选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后,需要以班为单位组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会由各研究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指导教师(组)和全班同学汇报,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均可提出问题,小组内各成员均可参与回答提问。指导教师根据全班讨论的情况,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价,或提出研究方案建议和修改意见。明显不合理、难以实施以及没有充分准备的选题不予通过,小组重新讨论、修改,准备第二次报告。
  (3)小课题研究的实施
  研究方案在开题报告获准通过后,即可按计划利用每周五下午2课时的时间和其他课外时间分头进行研究。各小组提交的经费预算,经指导教师审核后,由学生自行购置所需器材、材料、资料等,由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各小组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计划,既分工负责各自的任务,又相互配合,体现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既要为研究小组内的各成员提供咨询与研究指导,又要负责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监控。由于这是一门完全以学生研究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指导教师的监控仅体现在依据各研究小组所制定的研究方案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掌握和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解决发生的偏差和问题。此外,指导教师还需检查各小组的阶段报告(特别是中期研究报告),以便根据情况指导学生完成研究计划。指导教师可利用周五下午的2课时或其他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
  (4)结题与答辩
  各研究小组在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之后,需要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前者详细叙述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后者则着重描述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等,小组每位成员均要完成一份课题研究的体会。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进行初步的评审,符合基本要求的准备参加班内的答辩,不符合要求的重新修改。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回答、评语四个部分组成。在以班为单位的答辩过程中,各研究小组推选一至两名同学为主陈述人,在所限制的时间内,向全班同学和指导教师(组)简要汇报开题报告通过后方案的实施过程,主要分工情况,介绍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收获。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可以要求小组推选回答人,也可以直接要求某一位组员回答。答辩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小型的学术讨论会,大家共同探讨该课题的价值,研究的成功之外,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等等。
  较优秀的研究成果(作品、论文),可提交学校,由学校组织答辩会。必要时,学校根据情况,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评估、鉴定,并给予一定奖励。学校还将优秀的研究成果送交有关部门,参加评比,或交有关报刊,予以正式公开发表。
    四、研究性学习评价。

(一)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1.学生的态度   2.学生体验与能力   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1)记录研究过程:为了检查、掌握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我们将编制了“研究性学习综合记录表”,内容包括每次活动的出勤、活动内容、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等方面,“活动内容”又分为具体过程、活动分工等,要求各研究小组认真及时地填写“研究性学习综合记录表”。

(2)答辩:召开班级范围的答辩会,由课题组代表陈述、展示成果后,指导教师或同学进行提问,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并在成绩一栏中把学生的研究成果记为A、B、C、D四个档次,D为不合格。
  (3)撰写课题的论文或作品、研究报告或研究工作报告:要求学生写的论文一般不少于二千字,打印成文,引用资料注明出处等。

(4)每学期末整理好“研究性学习资料包” 交学校教务处统一管理,“资料包”内容包括:开题报告、研究活动记录表、收集的资料、研究成果、课题的论文或作品、研究报告或研究工作报告等
  (二)评价手段: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详见 “研究性学习评价表”)。为了鼓励学生搞好研究性学习,我们还将组织开展争创研究课程学习优秀班集体、优秀研究小组、优秀研究成果奖励活动。评比条件一开始就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学校对优秀学生论文结集出版或向有关部门介绍、推荐发表,对优秀研究成果请校外专家进行评估鉴定。学校隆重表扬研究课程学习优秀个人、小组和班集体。

五、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正式必修课程,是校本课程之一,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每周1节,排入课表。每个研究小组要有固定的校内活动地点,活动可以在校内外适合的地方开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坚持研究性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师培训:拟在暑期结合新高一教师课程培训时对全体高一教师进行培训,除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认识外,更主要的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案例分析,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

    2.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特别是社区和学生家长中有各种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展开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研究小组活动时,可以使用学校的各种图书、仪器设备,学校的图书馆、语音室、计算机室、各实验室等要向学生开放,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设条件。研究性学习过程所缺材料经指导教师报学校教务处批准后购买。

3.学生在校期间去校外参观、调查、查阅资料等需预先提交申请,经校德育处、年段批准后方可行动。各班要成立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班主任任组长,班领导小组的任务是:制定本班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办法,负责全班同学从选题到结题报告的各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争创优秀研究课学习小组和优秀班集体活动,每学期组织评出3-6个优秀研究性学习小组,每学期组织一次研究性学习经验交流活动,探索总结搞好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4.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指导教师的教学评价工作。除了加强对指导教师的日常管理外,要求每学期初有关教师要做好研究主题及参考课题的申报工作,制定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撰写教案或活动设计;学期末指导教师还应写出一份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每学期形成学校的一个研究性学习案例选。

5.积极配合教研组构建起具有我校特色的系列化的研究性学习内容。

研究性学习刚刚起步,对教师来说是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学生来说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上的革命,在研究性学习中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去解决。改革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活力,但同时提出了更具时代性的要求,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刻不容缓,学校是始终为培养人才而存在、而奋斗的,我校全体教师应抢抓机遇,充分领会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不断借鉴吸收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和经验,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全新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十二)研究性学习评价表

    说明:下表中每一栏中不符合为0分,部分符合为1分,完全符合为2分。其中总分86—100分评价为超级优秀、70分—85分为优,52—69分为良,52分以下为尚需努力。

评   价   内   容

自我评价对照项目

协作者评价判断自我评价是否准确

教师评价判断评价是否准确

加   分

教师 审核

提出研究课题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从而形成课题(2分)。

2

2

2

——

所选课题有一定的新颖性、创造性(2分)。

特别新颖的主题,由教师决定是否再加2分。

2

2

2


能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2分)。

2

2

2

——

能尝试设计了初步的研究计划(2分)。有详细、合理的计划由教师决定是否再加2分。

2

2

2

2

能找到合适的协作者(2分)。

2

——

2

——

确立课题前与协作者充分协商、讨论(2分)。

2

2

——

——

完成研究课题

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2分)。能否尝试评估、有效使用有关信息由教师决定是否再加2分。

2

2

2

2

能使用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2分)。其中使用网络、图书、专访等三种以上手段再加2分。

2

——

2

2

能针对课题进行反复研讨(2分)。留有研讨记录由教师决定是否再加2分。

2

2

——

2

能根据实情合理的修订研究计划(2分)。

2

2

2

——

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探究方案(2分)。

2

2

2

——

与协作者分工合理,承担了主要任务。由团队精神,合作愉快(2分)。如有承担与完成任务的记录由教师决定是否再加2分。

2

2

——

2

形成了研究成果或者新的观点(2分)。

2

2

2

——

能写出研究报告(2分)。

2

——

2

——

成果交流

完成了对课题的研究成果交流活动(2分)。

2

2

2

——

成果在年段或学校、班板报、校报发表或展示(2分)。利用网络或者在校外发表再加2分。

2

——

——

2

有继续的研究计划(2分)。

2

2

2

——

总计       


34

26

26

14

(十三)福州第十八中学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生长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施方式,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学观念,给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气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它是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的每个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八个必修学分。设置此课程旨在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走进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学生在本社区的集体或个人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现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和福州市普通高新课程实验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发展,切实优化学校师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的探究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础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二、指导原则

1.亲历性原则。教师应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情境,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性原则。学校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校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获得并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生存体验。

    3.协同性原则。由于社会实践的开放性,活动的实施既要求学校各学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发挥作用。

    4.整体性原则。学校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 课程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指出“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等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社会实践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3.使学生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4.培养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社区服务

    1.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得丰

富的情感体验。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主要由军训、参观和郊游、社会调查、德育基地活动、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组成。

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可包括:

    1.劳动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农村地区组织学农活动。

    2.军训:进行军姿训练、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3.德育基地活动:外出参观、访问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

    4.校内、家庭劳动:全校性卫生大扫除,校内其他义务劳动、假期当家一周等。

    5.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6.校内志愿者活动:到图书馆、实验室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担任校内义务保洁员,校内文明执勤等活动。

    7.其他各类活动:学校科艺节活动,观看电影、各种演出活动,参加校内外社团组织活动等。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其内容可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社区文体活动。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等。

    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旅游景点、公园、图书馆、宾馆)参与管理服务(如充当义务讲解员、服务员等);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户活动;各类义卖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由德育处和团委负责对社会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动员、组织、考核。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

    (二)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至少由5人组成,由小组长负责。社区服务以志愿服务小组,学雷锋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泩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要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结束后,要如实填写《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登记表》。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纪录。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增强安全意识,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六、学分认定

(一)社会实践

1.学分设置:三年共6个学分。

2.时间要求:一学年内必须参加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原则高一集中安排一周军训,高二集中安排一周社会实践。

3.认定方法: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军训和社会劳动实践作为独立部分时间不少于一周的各得2个学分,学生三年内按时积极参加其他社会实践内容的,最多可获2个学分。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写社会实践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德育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会实践由实践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二)社区服务

1.学分设置:三年共2个学分。

2.时间要求:高一、高二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分别各获得一个学分。

3.认定方法: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与社区服务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德育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服务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十四)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新课程保障系统管理条例

课程保障系统的管理权归教务处所有。教务员使用该系统的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一、学籍管理员

1.学籍管理员负责学籍管理系统,每学期期安确定分班名单并导入系统,如有学生中途调班、转入、转出等情况应及时调整系统;

2.学籍管理员负责督促教师及时填写成绩和进行学分确认;

3.学籍管理员负责考勤管理;

4.系统中综合实践管理(研究性学习)也暂由学籍管理员负责。

二、课程管理员

1.课程管理员负责生成教师和学生帐号,特别是新加入的教师和学生;

2.课程管理员利用保障系统进行每学期期初的课程设置,包括每个学科相应学段的模块名称、周课进、学分等等相关信息,然后进行人事安排和手工排课;

3.课程管理员还应负责选修Ⅱ的设置(校本课程选修课),包括开课教师和开课地点及选修学生等相关内容;

三、考务管理员

考务管理员负责系统中考务管理和学分管理,在每个学段设置相应的考试记录,并于考试结束后协助学籍管理员做好督促教师及时填写成绩和进行学分确认的工作。



阅读638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