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
第七篇 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改革
(2021年9月修订)
一、指导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了“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意见》也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摆在了重要位置,2019年福建省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意见》,对福建省的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做了进一步的细化指导。
立足于改革发展的需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我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于2018年启动开展系统“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2019年,在前一年探索的基础上,立足学校现状,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基于我校办学特色“国防教育”,以“生涯发展”为主抓手,以“立德树人,持续发展”协作育人体系,提出培养“有品格、有健康、善学习、善合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的理念,有架构、有计划、多方位、立体化推进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深入开展。
二、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组织架构
(一)学生发展指导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德育副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
成员:德育处、教务处、团委、少先队、学科骨干教师
(二)工作架构与职能分工:
1.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组织架构
(1)德育指导评价中心
主要工作职责:
①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德育在“五育并举”中的首要位置。结合学校学生思想实际,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德育工作规章制度,确定德育工作阶段重点和内容,抓好德育常规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工作、学生资助管理等,切实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
②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军训、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寓思想教育于有意义的活动中,滋养校园文化,打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③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负责德育干部和班主任的培养、选拔、任命和考评工作,设立家长委员会,组织开展家校联系、学校社区联系等活动,打造立体的德育网络。
④进一步探索完善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办法。实施班主任考评奖励制度,评选和推荐“优秀班主任”与“先进班集体”。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评选和推荐“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各项积极分子,开展特殊生的帮教工作,教育和处理违纪学生。
(2)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主要工作职责:
①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建立起“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及实践课程”三级立体课程体系,立足国家课程标准、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②监控教学质量。落实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开展中考、高考、会考等考试研究,组织各年段开展阶段性考试及质量分析,指导年段开展教学工作。
③具体组织落实学生“选科走班”制,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体质健康、艺术素养测试认定。
④组织开展学科竞赛活动。优化体艺特长生团(队)管理,确保特长生训练时间和训练效果,狠抓队风建设,学习成绩总体有提升,使特长生能够以校为荣,激励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
(3)团委、学生会
主要工作职责:
①规范组织建设,加强团、队档案管理,组织开展各类团队活动。以班级教室为主阵地,建设团队活动的基础阵地,展示各团支部(中队)工作动态、团员(少先队员)精神风貌和活动风采。
②依托多种形式培训校、班干部,形成学生群体的骨干队伍,使之成为学校各项活动的积极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成为学校文化、学生文化建设的引导力量。
③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推荐本校教师或外聘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保证学生社团的多样化,推动学生社团高水平持续发展,为学生展示社团建设成果搭建平台。关注学生社团活动反思,留存电子资料和物化成果。
④组织开展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充分利用重要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
(4)生涯规划及心理指导委员会
工作职责:
①规范常规心理教育工作,开设心理咨询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测,为特殊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做好跟踪、关注工作。进一步完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形成校领导小组——德育处/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年级——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心理老师——学生(安全委员/心理社团)等高覆盖的校园危机干预(生命教育)机制。
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积极有效整合教师、家长、校友、共建单位等资源,组织开展讲座、宣介会、家长沙龙等活动,持续推进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组织学生开展模拟选科,为高二具体落实“选科走班”奠定基础。
③提供社会实践指导。组建以家长、相关社会人士为核心的社会体验辅导团。通过家长委员会、优秀家长志愿者、社会热心人士,发掘各类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的社会经历,尤其是职业体验,创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整合的内容和形式。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各小组要立足职责,密切配合,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为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模式
(一)三个层次发展模式
(二)三级指导模式
学生在成长过程因个体发展的差异,导致学生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对发展的需求不一致。我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规划进行“三级指导”,分别是:
1.通识指导
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开设发展指导课程,如学科教学、主题班队会、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讲座等安排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2.多元指导
面向部分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开展不同的指导课程和活动,如:选修课、研究性学习、主题讲座、运动会、科艺节、社团活动等,促进学生进行多元探索,发掘自己的优势能力,更好探索独特发展路径。
3.个性指导
面向个别有特殊发展需要、存在发展困难学生,由发展中心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或者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学生发展中的问题。
四、学生发展课程建设“1356”模式
基于我校以“立德树人,持续发展”协作育人体系,我校学生发展中心提出建构“1356”发展指导课程体系。
(一)一个中心:学生持续发展
学生持续发展,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掌握实践,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合理开发学生的潜能与特长,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尊重学生需求,激发兴趣,让他们自主求知,促进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二)三交互模式:家校社协同育人
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学生所处的关系系统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发展指导工作应通过校内外合作,家校合作等不同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整体氛围。以学校教育为桥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学生发展指导中的积极作用,建构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互动关系。
(三)五大维度:“立德立志”、“阳光心理”、“健康生活”、“乐学善学”、“生涯发展”五个维度;
立德立志: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公民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相结合,通过融合“国防教育”的理念开展主题团课、主题思政课、主题班会等课程和活动,旨在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深化学生理想与信念教育。
阳光心理:学校通过系列课程,结合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辅以个体心理咨询,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学会自我管理,促进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发展提升心理韧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健康生活:开展生命教育,提升学生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意识;开展安全教育,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开展自主生活指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独立生活习惯。
乐学善学:根据学生实际与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掌握高中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发挥自己学科特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利用大数据分析监测学生学业发展情况并进行分析、开展个性化学习指导、大考后开展教学质量监测分析等。
生涯发展:通过开设生涯通识课程、职业讲座,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的志趣、特长,了解升学、职业、社会发展相关信息,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兴趣特长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科学合理地确定选考科目和专业志愿,培养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意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六种品质:传承军人精神,践行优秀品质
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1]8号)精神,秉承我校“善施教化、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体现“爱国拥军·崇文尚武”的文化追求,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爱国拥军,崇文尚武,树立国防观念,增强国防意识,学习国防知识。在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中融入“国防教育”特色,引导传承军人精神,根植红色信念,践行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忠诚、勇于担当的血性、严守纪律的作风、吃苦耐劳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开拓进取的豪情。
五、“333”评价模式
针对学生发展指导的五个维度,学校通过课程、活动,搭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展示平台,如节庆活动,如运动会、科艺节、我们的节日活动等;及各类大型仪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仪式、主题升旗仪式等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风采的舞台等,鼓励广大学生主动、多元、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333”评价模式,即量化评价(德育评估、心理测评、学习成绩)、综合评价(三好优干、团队先进、身边榜样)、特色评价(“十星”特色生、各类活动评比、学科竞赛)。采用多元化评价,让人人都有通过表现自己而获奖的机会,实现以评促知(在评价中提升自我认知),以评促信(在评价中提升自信心),以评促改(在评价中找到自己不足,并提升)。同时也将评估的数据作为改进活动的依据,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使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教师,学校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培训一批骨干教师,指导教师生涯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建立一批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帮助开展日常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师资队伍分为两个部分:校内导师、资源导师。
校内导师 为学校骨干导师为核心力量,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为教师工作提供督导,为家长提供培训,为学校的发展指导工作提供专业支持和保障;全体教师共同承担学生指导的职责,为学生创造和谐友好的校园整体氛围,把品德、心理、学业、生涯、生活教育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
(二)福州第十八中学成立教师发展指导中心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着力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全面推进学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根据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经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福州第十八中学教师发展指导中心。
中心坚持以“为教师教学发展搭建平台,为学校教学卓越提供支撑”的工作目标,秉承“学术为引领,发展为内核,文化为基底,卓越为目标”的工作理念,遵循“理念引领、改革推进、训评互动”的工作思路和“教学评估发现问题、教学研究分析问题、教学训练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开展立体化教学发展活动,促进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发展。
一、组织机构
1.教师发展指导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组员:教务处主任、副主任,教科室主任
2.教师发展指导中心:
主任:分管教科研副校长
副主任:教务处主任、副主任,教科室主任
成员:教研组长、年段长
二、工作架构与职能分工
1.教学质量评估与调研中心
负责部门——教务处
通过对教与学的主体、课程、环境等进行调查,了解一定时期内教育教学的困境,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合理的信息反馈,把握教与学的动态。
(1)学生全员评教:每学期期末开放学生全员评教系统,收集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的评价,并进行深度的年段整体和教师个体评教分析。
(2)教学环节评估:定期就教案、学生作业、考试试卷等进行抽样评估检查。
(3)年终教育教学评估:进行每年度的全校教育教学评估工作,评估各教学单位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的进展。
(4)教学质量调研:就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分析,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
(5)教学竞赛活动: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微课比赛等教学竞赛活动并提供配套培训服务。
(6)教师教学自主评估:为年段、教师自主开展课程教学评估、学生学习调查、学生学业反馈等提供咨询和辅助。
2.培训与咨询中心
负责部分——教科室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群体开展教学培训,并结合教师个性特点,创设条件为期提供教学发展帮扶机会,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发展能力。
(1)专题教学培训与研讨项目:在教学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教师培训、教师教学发展能力培训等领域,组织不同系列的专题教学讲座、沙龙、工作或研讨会,让教师了解中学教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交流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2)教学观摩:通过走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课程教学现场,学习观摩其教学方法和策略,并进行相应的交流研讨。
(3)微格诊断:通过对现场的课程教学进行录像,并邀请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和相应的学科领域教师进行诊断指导,搭建一个全方位的新教师教学诊断、咨询、交流的平台。
(4)专项教学培训:对青年教师等群体进行教学技术和手段、教学设计、课程组织等进行专项培训。
(5)教学培训个性化服务:支持教师参加精品课程师资培训、教学团队专项建设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方法。
3.信息化教学资源中心
负责部门——信息中心
整合与开发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师正确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通过教育技术的更新来改造课程教学。
(1)优化教师教学发展的网络化教学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教师教学发展新媒体资源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全方位的教师教学指导,推进分类教学资源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2)建立现代化的微格教室和多功能的教学研讨室,为教学培训提供基础设施建设;
(3)引进高质量教育教学图书、期刊和网络公开课资源,汇编教育教学资料,通过纸质文本、电子文本、视频等形式提供给教师参考学习。
(4)建立教师教学发展档案袋、教师教学发展专家档案袋等数据库。
4.职称推荐与示范交流中心
负责部门——办公室
结合我校教师教学发展成效,积极总结经验,推优评聘,形成系统的可以推广的模式,在校内外进行示范交流,鼓励教师追求教学卓越。
(1)结合学校的教育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协同相关教学,探索教师教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内容,形成可推广示范的经验和案例。
(2)组织教师教学发展经验分享会。围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中取得的实效,组织相应的专题研讨会,优化解决思路和方案。
(3)开放优质教学培训资源,培训其他兄弟校的教师教学发展师资队伍,帮助其进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
(4)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等相关教学组织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
(5)收集国内各个省市特别是中高考优秀省市的教育教师教学发展改革信息。
附件:各类工作流程
二、“新课程、新高考”
(一)福州第十八中学新课程、新高考实施方案
(2019年9月制定,2020年9月修订)
为保障高考综合改革顺利实施,应对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福州第十八中学新课程、新高考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 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2019〕5 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教基〔2020〕 29 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闽教基〔2020〕32 号)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闽教基〔2020〕33 号)等文件精神,立足福州第十八中学实际,借鉴省内外新高考和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适应时代的需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高考改革,努力创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课程改革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和造就具有终身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整体谋划。高中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等关键环节,要求学校在教育治理、课程教学、师生发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变,并针对性地整体谋划,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教学管理工作,制定完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方法步骤和主要措施。客观面对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对接省市教研部门、联系兄弟学校,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思路和办法,实现教、考、招有序衔接,切实推进办学稳步发展。
(二)统筹兼顾。抓准高考综合改革“变”与“不变”,合理处理传承优良传统与稳步实施综合改革之间、考试招生改革与课程教学改革之间、学校办学与师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及时转变全体教师的思想观念,促使全校上下通力合作;增强学校、教师的改革适应能力和实施能力。强化家校联系,通过多种渠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争取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共同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立足实际。既吸收、借鉴省内外新高考改革和课改的经验和教训,更发挥学校教师的首创精神,做到“立足实际、开拓创新”。梳理总结学校办学优势和短板,积极创设条件,探索在学校层面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有效途径和运行方式,承接选科走班新要求,立足课程教学,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生成机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程学习需求。
(四)研究先行。成立高考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分设专项组,组织做好新高考新课程政策研究和实践,重点突出课程教学、教研队伍建设、教师培训、教学组织管理、学生发展指导等项目研究,形成符合校本生情的各项方案,为师生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三、目标任务
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等上级文件,明晰校内实施的任务和实现路径,稳步推进教考招同步改革。
构建具有福建特色、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开好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是学校根据多样化需求开发设置,既包括国家课程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开设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也包括学校在上一轮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发的富有特色校本课程基础上,进行凝炼和提升并经学校课程委员会审定设置的课程,供学生根据国家需要并结合个人志趣自主选择。
提高教师开发课程和融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逐步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与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形成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体系。
建立与新高考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分层次走班管理制度、学生选课制度,探索实施符合教育评价改革精神,适应新高考新课程改革的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学生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激励制度、教科研制度。
加大对中青年教育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备课组、教研组和年级组的作用,融通新高考新课程改革任务,开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考研活动,使校本研修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管理人员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师生在合作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探索形成符合新高考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新秩序。
做好福州第十八中学长远发展规划,规范课程资源收集,档案管理工作,提升学校软实力,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福州第十八中学教育质量。
四、主要措施
(一)健全学校课程体系。切实增强课程意识,着力健全学校课程体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需求,加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统一规划和设计。构建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的课程结构和科学的课程设置方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课程选择机会,学校开设普修、选修、精修和研修的富有学校特色课程。突出强调普通高中课程“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课程改革的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多样性。
(二)优化课程教学安排。切实按照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注意教学时间安排的课程之间、年级之间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连贯性、可持续性。一方面,要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做好必修课程的教学安排,防止出现为应对学考或选考挤压选修课程课时,从而造成学生高一、高二课程多、课时紧、负担重,高三年级只应对统一高考科目的现象。禁止集中时间赶进度、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科目、简单组合分班 等现象的发生。
(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对接新高考新课程要求,修订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班主任和导师制结合、学科学业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的教学管理模式。重点做好选科(课)制度下的行政班和教学班的班级架构、教学安排、学生管理等。突出课程、教学、考试、评价各个环节规范管理要求,持续做好教学常规,强化教研集备和校本研训制度建设与落实,广泛开展听课评课制度。建立选课制度,编排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趋向、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选教学班级。
(四)积极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健全完善从选课到选考、选专业、选职业,建立和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组织与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研讨活动,制定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开发完善学校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生涯测评系统,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组织丰富多彩的职业讲座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择、学会对自己负责,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充分保障学生选择权利,让学生逐步明确职业性向和课程选择,理性选择选考科目,并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
(五)强化中青年教师培养。充分发挥集备组、教研组和年段的作用,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集备活动,使校本教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管理人员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引领作用,采取结对子、走出去等综合措施,重点培育好班主任队伍、学生发展指导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究,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教师主动适应新技术挑战,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新 模式,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六)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合理配置常规实验室和功能教室、心理咨询室、探究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等,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满足师生学习、生活需要。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不断夯实高中阶段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建设,实现智能化的排课、选课、评课、成绩采集等管理活动,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学情动态诊断和个性化补救等关键问题。鼓励师生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网络研修和在线指导,引导和促进师生积极参与平台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评选活动。开展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挖掘与学习分析,实现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全过程学习测评,精准掌握学情及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
五、组织管理
(一)强化领导。充分认识推进普通高中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做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放在首位,积极推进选择性教育,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福州第十八中学成立以校长为首的高考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融合各方面力量,系统高效地推进课程改革。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分管德育副校长
成 员: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 办公室主任 德育处主任 总务处主任教务处副主任教科室副主任 教研组长 年段长
高考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高中课程改革实施做出正确决策和部署,应对高考改革。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施过程加强监控。高考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下设:
1.课程指导中心
主 任:校长
副主任:分管教学副校长
成 员:教务处主任 教科室主任 教务处副主任 教科室副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和各年级的集备组长
主要职责:
(1)审定各学科课程小组上交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方案。
(2)研究学校预开设的课程门类和学校实际开设的课程门类。
(3)制定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4)编制学校课表。
(5)备课组长提出本学习课程设置方案,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内容及其说明,并报送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
(6)备课组长提出本学科任课教师可承担的课程内容,为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设置课程提供信息
2.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主 任:分管德育副校长
副主任:德育处主任教务处主任
成 员:德育处副主任 年段长
主要职责:
(1)开发高中生生涯规划。
(2)培养专兼职教师,科学引领学生规划。
(3)开展青少年发展指导。
3.课堂教学视导中心
组 长:分管教学副校长
副组长: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 德育处主任 教务处副主任 德育处副主任
成 员:各年级下段中层及段长
主要职责:
(1)指导小组成员事先调好自己的课、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做好视导听课工作,推门听课的对象按随机抽签与小组集体选择相结合的方式确定。
(2)及时评课反馈。无特殊情况,听课完毕随即评课;如遇特殊情况,当日内另择时间。评课地点原则上定在被听教师办公室。要求同组无课教师参与听课、共同评课。
(3)检查备课情况。听完课后,随即查验教师的备课本,并做好相应记录。
(二)强化培训
1.校外培训。学校分批派出各有关人员参加省、市各级培训机构组织的新课程培训班,对象为校级领导、教务、教研部门领导、各学科骨干教师及担任高一年级教学任务的教师,使他们准确地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管理要求、相关政策以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等。
2.校本培训:对象为高中全体教师。培训形式采用讲座、分组学习、教研活动、研讨座谈等,集中讲授与平时自学相结合。内容主要为:传达省市有关课改文件的精神,学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新课程实验与实施的文件和方案;邀请专家作报告;印发新课程改革系列培训材料。通过培训,促使全校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以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我校素质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科研引领
1.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以教法改革及学习方式转变为突破口,优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模式,由“知识理解”向“知识迁移”过渡,再向“知识创新”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地。通过研讨、公开课、教材培训等形式,加强对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和指导,明确实验教材的内涵及教学操作的方法和策略。精心选题,科学论证,积极进行课改实验研究,认真积累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本着“边实验、边科研、边总结、边推介”的原则,以研促教、以研促改。
2.坚持以课程教材为重点。认真研究新修的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育部审定教材,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教材体系、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方式的优化。要加强对课程综合性的研究,融科学知识教学和人文情怀的熏陶于一体,增强育人的实效性。通用技术教学要在“研”字上找突破,在“创”字上下功夫。
3.坚持以课题研究实践为载体。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提炼学校办学发展总课题,积极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课程实施研究,按照整体性、实践性、探究性的要求,发掘课程资源,优选课题或问题。广泛发动广大教师积极申报、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申报培训、过程指导、绩效评价与教学应用,发挥辐射作用。
(四)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位教师加深对选课和走班教学的认识,明确教师的责任;让每一位家长及学生都了解高考综合改革新政策,掌握选课和走班的意义及选课走班系统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合理、科学选择课程。
(二)福州第十八中学新高考课程设置及管理实施方案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印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闽教基〔2020〕29号)、《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闽教基〔2020〕32 号)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闽教基〔2020〕33 号)的精神,为做好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有序推进高中课程教学改革,规范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行为,结合我校实际,为保证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高中(2018级)课程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闽教基〔2018〕69号)要求,提出了各学科课程结构和设置意见,提出了高中三年的最低学分分配建议方案。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及学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根据高中新高考要“积极稳妥、逐步深化、逐年推进”的精神,考虑我校高中在师资、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条件,制定了高中新高考及学分方案的思路。学校所有必修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也鼓励教师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使课程方案更人性化,更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课程开设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课程方案体现高中新课标的精神,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尽可能宽广的自主学习的空间。(2)编制课程方案结合我校办学条件,从实际出发。(3)课程的编排遵循教学规律。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习规律,不同模块也有不同的编写特点,所以有些学科或模块适合集中学习,有些学科和模块则适宜分散、连贯的学习,合理编排。已学科教研组统筹安排和建议为准。
二、课程设置
(一)学制与课时
1.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 52 周,其中教学时间 40 周,社会实践 1 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周。每周 35 课时(按 5 天计算,每天 7 课时),每课时按45 分钟计。校历按照市教育局统一要求严格执行。每学年分两学期,每学期分学段安排课程。
2.18 课时为 1 学分,科目教学时间安排一般为 18 课时的倍数。日常教学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原则上不安排学科类课程教学,鼓励安排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党团社团活动、项目研究等实践操作与体验活动。
(二)课程类别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
1.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
2.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语文、数学、外语和选择性考试科目课程规定范围内修完所有选择性必修课程;同时结合兴趣爱好,在其他科目中选择部分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
3.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既包括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开设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也包括学校在上一轮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发的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基础上,进行凝炼和提升并经学校课程委员会审定设置的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三)科目设置与学分
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国家课程,以及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具体科目及其学分要求如下:
科目 | 学分 | ||
必修 | 选择性必修 | 选修 | |
语文 | 8 | 0-6 | 0-6 |
数学 | 8 | 0-6 | 0-6 |
外语 | 6 | 0-8 | 0-6 |
思想政治 | 6 | 0-6 | 0-4 |
历史 | 4 | 0-6 | 0-4 |
地理 | 4 | 0-6 | 0-4 |
物理 | 6 | 0-6 | 0-4 |
化学 | 4 | 0-6 | 0-4 |
生物学 | 4 | 0-6 | 0-4 |
信息技术 | 3 | 0-18 | 0-4 |
通用技术 | 3 | ||
艺术(或音乐、美术) | 6 | 0-18 | 0-4 |
体育与健康 | 12 | 0-18 | 0-4 |
综合实践活动 | 8 | ||
劳动 | 6 | ||
合计 | 88 | ≥42 | ≥14 |
(四)科目安排
1.科学均衡安排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校本)三类课程,合理安排每学年授课科目,特别是控制高一年级必修课程并开科目数量。选择高二、高三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科目,如果在高一正常开设,可在前期适当增加初高中衔接内容或适时适当增加选择性必修内容,或适当调整周课时数。
必修课程原则上按学期或学年统一安排,三年内完成必修 88 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学生根据高校专业科目指引、兴趣爱好和毕业学分要求自主选择。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应修满所选科目选择性必修 38 学分,余下的不少于 4 学分由学生选择其他部分学科内容修习,鼓励学生选择体育、艺术相关模块修习,对未选择思想政治科目选择性考试的学生原则上应至少选学 2 个学分的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修习。
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结合实际安排,不少于 14 学分,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之外的课程不少于 8 学分。
2.外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我校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语种。在校本选修课创造条件开设日语为第二外语。
3.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其必修内容分别按 3 学分设计模块,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鼓励学校每学年分别选择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两学科中的一门开设,上学期 1 学分共 18 课时,下学期 2 学分共 36 课时。
4.艺术必修内容 6 学分,可与音乐、美术两科相互替代,具体开设科目由学校自行确定。选择开设音乐、美术两科的必修内容分别按 3 学分设计模块,音乐课程 3个学分可选择必修模块或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模块组合进行修习,美术课程 3 个学分由 1个必修模块和 2个选择性必修模块组成,具体开设模块由学校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自行确定。
暂无条件开设艺术课程的一级达标高中和示范建设高中,应创造条件在开设音乐、美术基础上,统筹 1-2 个学分修习艺术相关模块,加强学生艺术素养。
5.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 12 学分,包括必修必学 2 个学分(体能和健康教育)和必修选学 10 个学分(6 个运动技能系列),其中体能模块安排在高一学年,健康教育模块分散在三个学年进行;高中三年必须持续开设必修选学运动技能系列 10 个模块供学生选择。遵循体能训练原则,合理安排体能练习,在运动技能课堂教学中每节课至少安排 10 分钟针对性的体能练习。
6.综合实践活动共 8 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 6学分,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须完成 2 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原则上 1 个学年完成 1 个课题,其中 4 学分安排在课内进行,确保每周 1 个课时,其余 2学分可安排在课外进行。社会实践 2 学分,包括党团活动、军训和社会考察等。学校要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7.劳动共 6 学分,必须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平均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其中志愿服务 2 学分,安排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 40 小时,应以集体劳动为主,适当走向社会,选择服务性岗位和职业体验岗位,以及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其他 4 学分安排在高一、高二四个学期,每学期安排1个课时,学习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开设如汽车的驾驶与保养、纸艺花制作、人工智能初识、技术与职业探索、家政生活、木工实践、闽绣工艺等生活技能培养的课程,学分不重复计算。
8.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应在各学期适当分散安排,各学校要确保高一高二学年和高三学年第一学期,每个学生每周至少有2-3 个课时的选修课程学习时间,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之外的课程每周安排不少于 1-2 课时。
9.高中阶段学生军事训练教学时间为7至14天,总计不得少于7天共56课时。
高中阶段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包括基本军事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两部分,其中,心肺复苏被列入基本军事技能中卫生与救护科目教学内容,为必训内容。
基本军事知识考试由学校组织实施,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基本军事技能考核由学校军事教师会同承训教官共同组织实施,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考核成绩评定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兵役登记的重要参考内容。
基本军事知识授课教师由学校采取专兼职办法配备,基本军事技能组训教官由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骨干出任,学校可以聘请退役军人参与学生军事训练。
三、学分管理
(一)学分认定主体。学生修习的学分由学校认定。学校应建立学分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地加强学分管理,确保学分的认定公开、公正、公平和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在学校课程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教务处具体负责制定并实施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
(二)学分认定要求。学生必须全程参加学科类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校本)课程修习,课程修习的时间记录由授课教师登记,教务处审核建档;未经学校批准,课程模块实际修习时间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六分之五的,该课程模块学分不予认定(获得免修资格的除外)。学生修习课时、修习过程表现、考试考核等达到合格要求的,方可获得相应学分。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课程根据学生参加修习情况、相关成果、评鉴意见、考核考查结果等,进行综合评判予以学分认定。学生学分认定结果,由教务部门书面提交校长签署后确认。学校要建立学分认定异议申诉审查机制,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
(三)相关管理规定。学生因考试(考核)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申请重考或参加其他教学班相同学习模块的考试(考核),重考合格后可获得学分;重考仍不合格者,允许重修或改修其他模块(必修课程和选择性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必修模块不能改修)。重修要在接到学分不被认定通知后 1 年内完成(高三年级要在本学年第—学期内完成)。
参加省教育厅举办或参与举办,或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学科竞赛(含奥林匹克学科及科技、法治、文艺、体育等)且获三等奖以上的学生,可向学校申请免修相应科目必修模块的部分或全部学时及申请免予考试。
我省普通高中学校之间学生所得学分可以互认。外省(区、市)转入我省的学生,其学分依据转入市(县、区)的学籍管理规定予以确认。普通高中学生经学校同意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修习课程的过程记录和考试、考查成绩可作为学分认定的依据。
学生认定的学分要分别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学生学分认定内容应包括学生在该课程(模块)修习过程中所用课时、学习表现评定结果、考试考核考查成绩、学分认定时间等。
四、毕业资格认定
学生毕业资格由学校根据上级有关规定认定,学生毕业证书由学校上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验印后发放。凡具有我省普通高中学籍的学生并具备以下条件者,可准予毕业:
(一)三年内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记录正常,其中劳动素养学段综合评价结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综合得分应达到合格以上。
(二)学生三年内总学分达到 144 学分以上,其中必修课程88 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不低于 42 学分,选修选课(校本课程)不低于 14 学分。
(三)学生参加并通过省级规定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课程管理。学校课程委员会负责制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实施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开发校本课程,完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办法,规范课程课时安排,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市、县(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整合教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等专业力量,成立课程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学校做好课程实施规划,加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组织管理、监督评价与指导服务,加强对校本课程教材开发设置的审查把关。
(二)加强质量监控。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新课程实施监控,加强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施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对教学质量作出评估,定期进行数据采集、科学测评与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进行通报反馈。检查评估结果是衡量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学校达标示范建设评估或复查的重要依据。
(三)营造良好氛围。学校统筹各方面力量,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强化学生实践体验教学。强化家校沟通,指导学生根据国家需要并结合个人志趣理性选择课程,提高选课的针对性和适宜性。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相关政策宣传解读工作,突出宣传课程育人的创新做法与成效,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育人合力。
(三)福州第十八中学2020级高中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教材〔2020〕3号)、《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2019〕5 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教基〔2020〕 29 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闽教基〔2020〕32 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闽教基〔2020〕33 号)等文件,2020年秋季起,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配套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到2022年实现高中所有年级全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为提高我省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确保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顺利推进,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福州第十八中学 2020 级高中三年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全省教育大会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坚持“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改革育人方式,创新教育评价制度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围绕普通高中培养目标,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形成自尊自信自爱、坚韧乐观、奋发向上的心理品质,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发展的总体思路
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理性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时代新人。学校在课程建设中要依据新课程的课改核心理念,依据学校“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人才”的办学理念,从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着眼,从学校的课程规划开发入手,总结经验,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
学校所有活动皆课程,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就是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课程不只是学科、教材,它是学校教育的全部,是多种因素的整合。教师的课程意识以及课程开发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施,为此我们将教师培训与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结合起来,以师训促进课程建设的改进和发展。
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基础上,积极开发校本选修课以及校本特色课程。通过各学科知识的重新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利用效率提高教学的效益,实现教学的优质化。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课程,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在全面拓展与深化的基础上,重视研究性学习,通过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研究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社团课程、校本选修、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设和开发,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开发潜力的天地。
三、课程目标
在落实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目标:
(一)学生发展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人格健全、基础 厚实、善学上进、体魄强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发展目标。促进教师主动适应并参与课程改革,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反思,较快地发展教育教学能力,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
(三)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始终坚持传承闽都传统文化精髓,弘扬部队革命作风,提炼出“善施教化,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彰显“国防教育”办学特色。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大力提升办学水平。通过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文化强校,力争把学校办成质量优、特色明、品味高的省一级达标校。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 订)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教基〔2020〕 29 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闽教基〔2020〕32 号)等文件精神、原则和要求,设置高中各门课程,不随意增加或减少课程门类和课时。
2.设置课程立足校内外课程资源,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构建重基础、 多样化的课程,保证学生的课程选择权,科学而有序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
3.每学年 52 周,其中教学时间 40 周,社会实践 1 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 等)11周。每周 35课时(按 5 天计算,每天 7 课时),每课时按45 分钟计。高三年级按照省教育厅有关规定开展周六教学辅导(高三上学期增加周六 1 天)。
4.高中三年按规定开设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组织学生在必修课程的学习中获88学分(18课时为 1 学分,下同),选择性必修42学分,选修14学分。
5.必修模块基本安排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体育与健康在高三学年安排4学分必修内容),选择性必修课程安排在高二、高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程原则安排在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学期开设。
6.高一、高二每学期提供不少于 50 门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高一每周2节,每生任选2 门。高二每周2节,每生任选2门。高三上学期安排学科拓展提高类选修课程。
7.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安排 30 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下午第四节组织学生进行45分钟体育锻炼。
(二)课程框架结构与内容
1.国家规定开设的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开设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必修课程共88学分。选择性必修42学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选择性必修模块开设,其中语文、数学、英语3门选择性必修学分20分,思想政治等6门选考科目选择性必修学分18分,其他4个选择性必修学分安排为:高三年级增设体育与健康2学分,美术(现代媒体艺术)和音乐(合唱)各1学分。
2.选修课程。
(1)校本课程类选修。安排8个学分,每学期安排2学分,在高一高二两学年开设。根据办学条件和资源,目前,学校以三坊七巷、西湖的民俗、历史、文化为题材,体现“国防教育”办学特色,开发了“学科拓展延伸类、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艺术类、身心健康类、手工实践类”等系列校本课程,让学生以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通过学科实践活动开展。
(2)学科拓展、提高类选修。安排6个学分,安排《史料研读》、《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和《数学拓展课程》。
五、课程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主要涉及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等因素。
1.科学制定课程实施规划。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校和各学科制定课程实施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开好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追求,构建有十八中特色的多样化、特色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逐步打造特色课程群建设。
2.规范课程课时安排。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确保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劳动等课程,保障实验教学内容和课时。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地位,开设政治校本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和《当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强化铸魂育人。强化体育健康教育,做好每天1小时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品质。学校推进“体科艺2+2+1”工程,开设丰富的体育、科技、音乐、美术等领域的校本选修课,让学生在校三年期间掌握2项体育技能(乒乓球+自选1项),掌握2项艺术技能,开展1项科技实践项目,推进学校特色办学普及化。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开展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其中2学分内容为志愿服务活动、计40小时,安排在课外进行;另外4学分学习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开设如汽车的驾驶与保养、纸艺花制作、人工智能初识、技术与职业探索、家政生活、木工实践、闽绣工艺等生活技能培养的课程,学分不重复计算。
3.科学编制校本作业。学校要求各学科根据学生不同层次需求设计分层校本作业,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将作业分为A(基础)、B(提高)和C(发展)三个层次,难度依次递增,重复性依次递减,做到校本作业与教辅材料相结合。
4.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发展指导制度。学校统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发展指导,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根据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学校的教育资源,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初高中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学业重点,形成初中“职业体验”主题教育,高中“励志”到“砺志”再到“立志”的主题教育,鼓励学生制定自我发展目标以及具体的行动路线。
5.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基于课程改革的要求,打造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包含课堂和转变、合作、交流、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思维、关爱。从教育手段方面,要求全体老师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提升信息素养,借助智能终端设备,通过智能化教学及产生的大数据,对教学全流程进行精准跟踪,从而实现教学自主化、数据化、精准化。从教学模式方面,要求转变教学方式,借助智能教育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开展精准教学,实现教学结果的高质量。加强实验教学,探索虚拟实验教学。
6.创新校本研训机制。学校设立课程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专家咨询服务中心及青年教师培养,致力教师管理文化营造、教师专业素养培育、学科专业技能提高和教师发展评价等重大事项的发展定位和理论引领;聘请专家学者充实校本研训指导力量,考核评价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和学年自我评价,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分层”目标列出“自助式菜单”,落实“周期式培养”;研发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平台,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总体报告,推进名优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促进全体专任教师专业发展,跨校区线上线下研训常态化,加大开展对帮扶共建校的送培送教和集体教研的力度。
7.强化课程实施保障体系。加快教学资源系统、电子化评价平台、课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和质量监控系统的建设,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增加教育资源,保证师资的质与量,添置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创新实验室和公共教育教学场馆,丰富体育艺术及选修模块教学资源,学校所有实验室、专用教室、机房和体艺场馆充分开放,以保障有效“分层教学”、“走班教学”和个性化培养。开展与高校教育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教育资源和学生家长资源,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家校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组织社会活动的机会。
六、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是实施课程评价的关键。学校根据“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应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符合客观公正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一)考核方式
1.考试。考试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必修课程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实行考试。考试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方式和组织命题,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考查。随着课程内容的改革,考核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并且不断完善。学校根据不同选修课的内容、授课方式,运用观察、交流、测验、自评与互评等不同考核方式组织技术、艺术和体育等必修课、综合实践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考查。如学科知识竞赛、各种技能竞赛、论文写作,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调研报告、论文答辩、表演等多种方式,重点考察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以及在学习中能力的提高程度。
(二)学分制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校试行学分制评价体系。学分制的学分包括常规要求的必修课、选择性选修课、校本课程。
如无重大变动,2020年秋季及之后入学高中新生均按本方案执行。
附件:1.福州第十八中学2020 级高一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一览表
2.福州第十八中学 2020 级高二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一览表
3.福州第十八中学 2020 级高三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一览表
附1
福州第十八中学2020级高一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一览表
科目 | 上学期 | 下学期 | 学分 | ||||
必修 | 选择性必修 | 选修 | |||||
语文 | 必修(上)/4 | 必修(下)/4 | 8 | ||||
英语 | 必修一、必修二/4 | 必修二、必修三/4 | 8 | ||||
数学 | 必修一/4 | 必修二/4 | 8 | ||||
思想政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与社会/2 | 政治与法治/2 | 4 | ||||
历史 | 中外历史纲要(上)/2 | 中外历史纲要 (下)/2 | 4 | ||||
地理 | 必修一/2 | 必修二/2 | 4 | ||||
物理 | 必修一/3 | 必修二/3 | 4 | ||||
化学 | 必修一/2 | 必修二/2 | 4 | ||||
生物 | 分子与细胞/2 | 遗传与进化/2 | 4 | ||||
信息技术 | 必修1 数据与计算/2 | 必修2 信息系统与社会/1 | 3 | ||||
通用技术 | 技术与设计 1/1 | 1 | |||||
美术 | 美术鉴赏/1 | 1 | |||||
音乐 | |||||||
体育与健康 | 必修:体能与健康教育,选项: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足球/2 | 4 | |||||
综合实践活动 | 研究性学习 | 完成一个课题/1 | 完成一个课题/1 | 3 | |||
社会实践 | 参加 1 周军训 | 1 | |||||
选修 | 校本选修/2 | 4 | |||||
劳动 | 课内教育 | 汽车的驾驶与保养/1 | 技术与职业探索/1 | 2 | |||
志愿服务 | >10 小时 | >10 小时 | 1 | ||||
学生活动(班会、 自习等) | 1 | 1 | |||||
周课时总数 | 35 | 35 | |||||
学分 | 64 | 4 | |||||
学考安排 | 高一(下)参加学考科目:化学、信息技术、地理+化学实验考查(3 科) | ||||||
附2
福州第十八中学2020级高二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一览表
科目 | 上学期 | 下学期 | 学分 | ||||
必修 | 选择性必修 | 选修 | |||||
语文 | 选择性必修(上、中)/4 | 选择性必修(下)+选修中 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4 | 6 | 2 | |||
英语 | 选择性必修一、二/4 | 选择性必修三、四/4 | 8 | ||||
数学 | 选择性必修一、二/4 | 选择性必修二、三/5 | 6 | 3 | |||
思想政治 | 学考:哲学与文化/2 选考:哲学与文化/3 |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4 | 2 | 5 | |||
历史 | 学考:复习/3 选考:史料研读+复习/3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4 | 5 | 2 | |||
地理 | 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2~3 | 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 家安全/4 | 6 | ||||
物理 | 学考:必修三/3 选考:必修三+选择性必修一/3 | 选择性必修二+选择性必修 三/4 | 2 | 5 | |||
化学 | 化学反应原理/2~3 | 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 性质/4 | 6 | ||||
生物 | 学考:复习/2 选考: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2 | 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4 | 6 | ||||
信息技术 | |||||||
通用技术 | 技术与设计2/1 | 技术与设计 2/1 | 2 | ||||
美术 | 绘画、中国书画、设计/1 | 绘画、中国书画、设计/1 | 2 | ||||
音乐 | 音乐与舞蹈、舞蹈 《音乐基础理论》/1 | 音乐鉴赏/1 | 2 | ||||
体育与健康 | 必修:健康教育;选项: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田径/2 | 4 | |||||
综合实践活动 | 研究性学习 | 完成一个课题/1 | 完成一个课题/1 | 3 | |||
社会实践 | 参加 1 周军训 | 1 | |||||
选修 | 校本选修/2 | 4 | |||||
劳动 | 课内教育 | 纸艺花制作/1 | 人工智能初识/1 | 2 | |||
志愿服务 | >5 小时 | >1小时 | 0.5 | ||||
学生活动(班会、 自习等) | 1 | 1 | |||||
周课时总数 | 35 | 35 | |||||
学分 | 20.5 | 53 | 10 | ||||
学考安排 | 高二(上)参加学考科目:政治、历史、物理、生物+物理实验操作考查(4 科); 高二(下)参加学考科目:数学、外语、美术、通用+通用实验操作考查(4 科)。 | ||||||
备注:未选考政治的学生:高二上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附3
福州第十八中学2020级高三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一览表
科目 | 上学期 | 下学期 | 学分 | |||
必修 | 选择性必修 | 选修 | ||||
语文 | 中国革命传统作专题研讨/2+复习/3 | 复习/5 | ||||
英语 | 复习/5 | 复习/5 | ||||
数学 | 选修数学拓展课程/2+复习/4 | 复习/6 | ||||
思想政治 | 逻辑与思维/2+复习/3 | 复习/5 | 2 | |||
历史 | 文化交流与传播/2+复习/3 | 复习/5 | 2 | |||
地理 | 复习/5 | 复习/5 | ||||
物理 | 复习/5 | 复习/5 | ||||
化学 | 复习/5 | 复习/5 | ||||
生物 | 复习/5 | 复习/5 | ||||
信息技术 | ||||||
通用技术 | ||||||
美术 | ||||||
音乐 | 音乐鉴赏/1 | 1 | ||||
体育与健康 | 必修:健康教育;选项:篮球、羽毛球、乒 乓球、排球、田径/2 | 4 | ||||
综合实践活动 | 研究性学习 | |||||
社会实践 | ||||||
选修 | ||||||
劳动 | 课内教育 | |||||
志愿服务 | >5 小时 | >1小时 | 0.5 | |||
学生活动(班会、 自习等) | 1 | 1 | ||||
周课时总数 | 35 | 35 | ||||
学分 | 5.5 | 4 | ||||
学考安排 | 高三(上)参加学考科目:语文、音乐(2 科); 高三(下)参加学考科目:体育与健康(1 科)。 |
2021年9月增补《2021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一览表》等附件
附件:1.福州第十八中学 2021 级高一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一览表
2.福州第十八中学 2021 级高二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一览表
3.福州第十八中学 2021 级高三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一览表
附1
福州第十八中学2021级高一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一览表
科目 | 上学期 | 下学期 | 学分 | ||||
科目/课时 | 科目/课时 | 必修 | 选择性必修 | 选修 | |||
语文 | 必修(上)/4 | 必修(下)/4 | 8 | ||||
英语 | 必修一、必修二/4 | 必修二、必修三/4 | 8 | ||||
数学 | 必修一/4 | 必修二/4 | 8 | ||||
思想政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2 | 政治与法治/2 | 4 | ||||
历史 | 中外历史纲要(上)/2 | 中外历史纲要 (下)/2 | 4 | ||||
地理 | 必修一/3 | 必修二/2 | 4 | ||||
物理 | 必修一/3 | 必修二/2 | 4 | ||||
化学 | 必修一/3 | 必修二/3 | 4 | ||||
生物 | 分子与细胞/2 | 遗传与进化/2 | 4 | ||||
信息技术 | 模块 1/1 | 模块 1/1 | 2 | ||||
通用技术 | (技术与设计 1/1) | 1 | |||||
美术 | 美术鉴赏/1 | 1 | |||||
音乐 | |||||||
体育与健康 | 必修:体能与健康教育;选项: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足球/2 | 4 | |||||
综合实践活动 | 研究性学习 | 完成一个课题/1 | 完成一个课题/1 | 3 | |||
社会实践 | 参加 1 周军训 | 1 | |||||
选修 | 校本选修/2 | 4 | |||||
劳动 | 课内教育 | 技术与职业探索/1 | 家政生活/1 | 2 | |||
志愿服务 | >10 小时 | >10 小时 | 1 | ||||
学生活动(班会、 自习等) | 1 | 1 | |||||
周课时总数 | 35 | 35 | |||||
学分 | 60 | 4 | |||||
学考安排 | 高一(下)参加学考科目:化学、生物、地理+化学、生物实验考查(3 科) | ||||||
附2
福州第十八中学2021级高二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一览表
科目 | 上学期 | 下学期 | 学分 | ||||
必修 | 选择性必修 | 选修 | |||||
语文 | 选择性必修(上、中)/4 | 选择性必修(下)+选修中 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4 | 6 | 2 | |||
英语 | 选择性必修一、二/4 | 选择性必修三、四/4 | 8 | ||||
数学 | 选择性必修一、二/4 | 选择性必修二、三/5 | 6 | 3 | |||
思想政治 | 学考选考:哲学与文化+当代国 际政治与经济/4 | 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4 | 2 | 5 | |||
历史 | 学考:复习/3 选考:复习/3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4 | 5 | 2 | |||
地理 | 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2~3 | 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 家安全/4 | 6 | ||||
物理 | 学考:必修三/3 选考:必修三+选择性必修一/3 | 选择性必修二+选择性必修 三/4 | 2 | 5 | |||
化学 | 化学反应原理/2~3 | 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4 | 6 | ||||
生物 | 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2~3 | 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 程/4 | 6 | ||||
信息技术 | 模块 2/1 | 1 | |||||
通用技术 | 技术与设计 2/1 | 技术与设计 2/1 | 2 | ||||
美术 | 绘画、中国书画、设计/1 | 绘画、中国书画、设计/1 | 2 | ||||
音乐 | 歌唱、音乐与舞蹈/1 | 音乐鉴赏/1 | 1 | 1 | |||
体育与健康 | 必修:健康教育;选项:篮球、田径、乒乓球、排球、啦啦操/2 | 4 | |||||
综合实践活动 | 研究性 学习 | 完成一个课题/1 | 完成一个课题/1 | 3 | |||
社会实践 | 参加 1 周军训 | 1 | |||||
选修 | 校本选修/2 | 4 | |||||
劳动 | 课内教育 | 人工智能初识/1 | 纸艺花制作/1 | 2 | |||
志愿服务 | >5 小时 | >5小时 | 0.5 | ||||
学生活动(班会、 自习等) | 1 | 1 | |||||
周课时总数 | 35 | 35 | |||||
学分 | 18.5 | 10 | |||||
学考安排 | 高二(上)参加学考科目:政治、历史、物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实验考查、物理实验考查(4 科); 高二(下)参加学考科目:数学、外语、美术、通用+通用实验操作考查(4 科)。 | ||||||
备注:未选考政治的学生:高二上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附3
福州第十八中学2021级高三年级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一览表
科目 | 上学期 | 下学期 | 学分 | |||
必修 | 选择性必修 | 选修 | ||||
语文 |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2+复习/3 | 复习/5 | 2 | |||
英语 | 复习/5 | 复习/5 | ||||
数学 | 选修数学拓 展课程/2+复习/4 | 复习/6 | 2 | |||
思想政治 | 逻辑与思维/2+复习/3 | 复习/5 | 2 | |||
历史 | 文化交流与传播/2+复习/3 | 复习/5 | 2 | |||
地理 | 复习/5 | 复习/5 | ||||
物理 | 复习/5 | 复习/5 | ||||
化学 | 复习/5 | 复习/5 | ||||
生物 | 复习/5 | 复习/5 | ||||
信息技术 | ||||||
通用技术 | ||||||
美术 | ||||||
音乐 | 音乐鉴赏/1 | 1 | ||||
体育与健康 | 必修:健康教育;选项: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足球/2 | 4 | ||||
综合实践活动 | 研究性学习 | |||||
社会实践 | ||||||
选修 | ||||||
劳动 | 课内教育 | |||||
志愿服务 | >5 小时 | >5小时 | 0.5 | |||
学生活动(班会、 自习等) | 1 | 1 | ||||
周课时总数 | 35 | 35 | ||||
学分 | 5.5 | 5 | ||||
学考安排 | 高三(上)参加学考科目:语文、音乐(2 科); 高三(下)参加学考科目:体育与健康(1 科)。 |
(四)福州第十八中学新高考选课指导方案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闽教基〔2020〕32 号)、《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闽教基〔2020〕29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闽教基〔2020〕33 号)等文件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扩大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学习需要。为加强选课教学管理,规范选课教学中教与学的行为,保证选课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特制订本指导方案。
一、选课指导的意义与原则
(一)意义
选课指导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合理的选课指导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新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选课指导有助于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构成,新的课程结构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局限,选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盲目性,表现为随意性大、杂乱和零散的倾向。选课指导可以有助于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有助于学生选课的计划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学生切实选择哪些适合自己发展要求的课程来修习。
选课指导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和人生规划。普通高中毕业生面临着未来职业的选择和人生规划,而且新课程的改革尤其突出养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潜力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有效的选课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在选择课程和怎样选择等方面作出合理定向,指导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为学生将来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积累知识并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
(二)原则
选课指导应遵循以下的原则。一是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意原;二是因材指导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和学业成绩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三是科学性原则,遵循课程设置、学生成长、社会需求的未来分选来指导选课;四是均衡性原则,引导学生每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防止学生过早偏科。
二、高中课程结构、学分要求
(一)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科目、模块两个层次构成。
1.科目。高中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 14 个科目。
2.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特定内容, 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二)基本学分要求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必修课程获得 88 个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不少于 42 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 14 学分,三年总学分达到 144 分方可毕业。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选修课,获得更多学分。
(三)课程设置及安排
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 14 个科目的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学习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选修课程高一安排在每周三下午,高二安排在每周四下午进行;研究性学习高一安排在每周星期五下午,高二安排在每周周三下午进行。
时间安排为:高一年段主要开设必修课程,高二年段起主要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高三年段主要安排高考总复习。
(四)选课范围
选课分为两类:一类为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程(包括校本特色类和学科拓展提高类)等学科(课程)的选修模块(项目);另一类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 6 门选择性考试的选学选考(先从历史、物理中确1 门首选科目,再从剩余的 4 门学科中任选 2 门)。
三、选课指导的组织与实施
(一)成立选课指导中心
学校课程委员会成立选课指导中心,各年级成立年级选课指导小组,协调、指导年级开展学生选课工作。
1.学校选课指导领导中心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分管教科研副校长、分管德育副校长
成员:教务处主任、副主任
主要职责:协调指导年级、信息技术中心开展选课工作。编制《选课指导手册》;了解学生选课基本需要,分析学生在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开展选课专题辅导,解答学生和家长在选课中提出的疑问;组织选课指导教师的相关培训;负责学生选课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与维护。
2.年级选课指导小组
组长:年段长
成员:班主任
主要职责:指导学生选课配备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的选课指导工作,并选聘一定数量的教师参与学生选课指导工作。
(二)编制《选课指导手册》
《选课指导手册》是学生选课的指导性文件,内容包括选课的通识性文件和选修课程设置说明。
通识性文件主要内容:设置选修课程的意义;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结构;学分的分配与认定方式;学业水平考试与补考要求;高中毕业与高考的相关要求;选课的原则与程序;选课清单与填写方法。
选修课程设置说明主要内容:课程名称与代码;课程性质与学分要求;课程内容简介;选课应具备条件;任课教师简介;课程设置时间跨度。
《选课指导手册》原则应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发给每一位新生,并保持每届学生三年中的相对稳定。
(三)明确选课指导程序
学科人生生涯规划的指导,指导学生科学认识自己的志向、兴趣、特长、学习优势。
选择性考试科目的选课,按以下规范进行。非选择性考试科目的选课,参照执行。
1.学习培训。每学年高一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和家长认真学习,使之了解学校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情况,明确选课的要求和方法。
“3+1+2”选课模式下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1”指从物理、历史中任选一门作为选考科目;“2”指从生物、化学、地理、政治中选择两门作为选考科目。根据“3+1+2”规则,会产生 12 种排列组合。
选科并不是任意选择的,因为高校在录取不同的专业时,是有专业必选的科目要求的。选择科目要注意目标大学的目标专业类对高中所选科目的具体要求,这种要求大概分为下面几种:有3门科目要求、有2门科目要求、有1门科目要求、不限制选考科目。不同学科对应不同的专业,高中学生应该提前了解并做好准备
2.模拟课程。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个人兴趣、爱好及发展潜力初步选择课程。学生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或者MBTI)心理在线测评系统进行自测,客观地评价个人的职业倾向,分析个人的优劣势,进一步明确自身将来的职业方向与选科可能。根据校情学情,原则在高一下学期2月开展第一次模拟选科,半期考试后4月第二次模拟选科,每次模拟结束后,均由教务部门分析数据,指引导师针对“学生兴趣、未来职业导向、学科优势、生涯规划体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与抉择的机会,也让学生的心智在选择中成长。
3.调整确认。学校对学生模拟选课程情况进行汇总后,根据学校师资和设施设备重要条件,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计划予以确认。如因不能满足开课条件需要调整的,由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新建议修改学习计划后,学校再予以确认。学生个人的课程学习计划最终确定后,要由学生和家长或监护人签名,交学校存档。
4.编排课表。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编排课表,组织行政和教学班,配备教师和教学设施,安排教室,并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学校公布的总课表及个人课程表,按照学校确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实施课程学习计划。
5.修改计划。学生选考科目的课程修改计划一旦确认,原则上一学年内不予更改。在新的学年开学前因学生本人要求修改计划的,经学生本人申请和家长(或监护人)签字同意,学校应按照选课指导制度要求给予学生指导,按照选课流程完成修订。
(四)选课指导注意事项
1.关注学生个性特点
一是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与潜能、发展意向等个性特征;二是学生的学业成绩、知识结构、成长记录等教育背景;三是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未来发展、职业专长等期望。
2.优化选课指导方式向学生及时传递最新的、有价值的与选课相关的信息;根据选课进展需要,组织年级或班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选课辅导;组织高年级引领、同年级交流、班级内互助等多种形式的学生选课经验分享活动;适时组织学生进行选课反思。
3.创新选课指导制度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级选修课程设置状况,进行分类指导,不断提高选课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开放性选择、限定性选择、推荐性选择、指定性选择等多种组合,妥善处理好学生选课中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逐步加大开放性选择的比例;积极应用网络平台推进选课工作,简化和优化选课过程。
4.开展选课模拟工作
针对新高考改革有关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学生选课走班工作,学校制定了《福州第十八中学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如2019级学生,通过高一年级时的政策解读,指导学生科学认识自己的志向、兴趣、特长、学习优势和职业倾向,充分了解高考专业设置、科目选择要求和就业前景。2020年2月份、4月份和 6 月份,指导 2019 级高一学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6 个科目中开展模拟选科,为2019级的学生走班教学工作掌握第一手数据。保证了学生2020年7月中旬的选课合理、准确、有效。
(五)福州第十八中学新高考走班指导方案
(2018年9月制定 2020年9月修订)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闽教基〔2020〕32 号)、《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闽教基〔2020〕29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闽教基〔2020〕33 号)等文件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扩大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学习需要。为加强走班教学管理,规范走班过程中教与学的行为,保证走班规范有序,特制订本指导方案。
一、选课制度下的班级构成
选课制度下的班级分为行政班和教学班两种形式。根据不同年级选课进展情况,班级组成形式有所不同。基于选课的教学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中第一、二学期是主要开设必修课程阶段,该阶段的行政班即教学班,学校成熟班级管理方式与经验,均可迁移到这一阶段的班级管理中。
第二阶段:高中第三、四、五学期是主要开设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阶段,该阶段以教学意义的教学班为主,辅以管理意义的行政班。行政班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教学班是学生学习与教学实施的班级构成,是建立在选课基础上重新组合的、动态的、多样化的教学集体,是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业提高与个性化发展的基本场所。在高一下学生选课后,根据所选结果优化班级组合,坚持“整体稳定,固二走一”的原则尽可能减少走班学生人数,降低教学管理的难度及走班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困惑;10个行政班基本保证有8个班级学生不走班,另外两个行政班走班组合进行优化搭配,把选择2个相同学科的学生编在同一个行政班,如选择物理、化学的学生编成“理化1班”、“理化2班”等,这些学生选择的第三个学科进行走班教学,做到两个学科学生走班,最多有三个学科进行走班。如2019级学生,通过高一年级时的政策解读,积极引导,学生的选科就科学规范,选科后优化为8个组合,在高二、高三学年,只有高二7班、8两班为走班班级,其他组合班级不走班,走班学生严格按照《福州第十八中学选课走班管理制度》进行。高二7班有物化政和物生政两个组合,化学、生物同时上课,化学课不走班,生物到高二8班上课。高二8班有史生政、史生地、物生地三个组合,地理、政治同时上课,物理、历史同时上课。8班政治到7班上课,8班物理到7班上课。
班级 | 组合 |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政治 | 历史 | 地理 |
高二7班 | 物化政 | 物理 | 化学 | 政治 | |||
物生政 | 生物到8班 | ||||||
高二8班 | 史生政 | 生物 | 政治到7班 | 历史 | |||
史生地 | 地理 | ||||||
物生地 | 物理到7班 |
第三阶段:高中第六学期是主要安排总复习阶段,该阶段以行政班为基本教学单位开展总复习,其中的少量时间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与高考相关的选修模块的复习。
二、行政班的职责与管理措施
行政班的主要职责:一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二是组织学生选课、制定个人课表;三是开展对学生的生活指导、心理辅导和安全教育;四是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五是学科教师沟通,记录学生模块学习及学分获得情况;六是与学生家长沟通,反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
行政班由班主任负责、班委会配合进行管理。行政班一般在新生入校之初,在考虑每班男女生比例大体平衡的前提下随机编班。行政班的学生一般情况下高中三年大体不变。
三、教学班的职责与管理措施
教学班的主要职责:一是组织选修模块的教学活动;二是为学生学习本模块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三是评价本模块学习善并将记录学分;四是加强与行政班班主任的联系,及时对学生学习给予帮助和引导;五是承担教学实施中的管理责任。教学班管理的重点主要在学习管理上。教学班应设立“课程管理小组”,协助任课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学校要建立教学班管理制度,细化任课教师职责,确保教学班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一)班级管理
1.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组合,自主填报选修课程选择志感,学校根据学生志愿并结合师资与场地条件,组建所开设课程的教学班。
2.选修课程教学班管理实行导师负责制。课程导师是教学班的核心,是选修课程教学班中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负责人。课程导师由教学班任课教师担任,任课教师担任几个班的选修课程教学,就相应担任几个班级的课程导师。
3.教学班实行走班小组制管理。选修课程导师应在课程第一讲前,以原行政班为单位,将学生划分为几个走班学习小组,固定学生座位,确定教学班教学座位表,每次教学中学生座位不允许随意调换。
4.建立健全教学班班级组织机构。选修课程导师应在课程第一讲前,确定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走班组长等学生干部,并明确相关职责:
班长——协助课程导师做好教学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协助导师考勤,对迟到、旷课、请假同学进行登记,每次课后交选修课程导师;督促本班同学按照规定的座次坐好,提前做好课前准备。
副班长——主要负责班级的卫生、教室公物的维护;下课后组织同学迅速离开教室;督促值日生清理教室;检查教室内公物损失状况,并及时作好登记和报告;对于使用选修教室的课程教学班,课后负责关闭电源、关锁窗门。
学习委员——主要负责作业的收齐和学习信息的上传下达;具体负责督促各行政班走班组长在每次课后次日下午上课前收齐本教学班同学的作业,完成《选修课程作业登记表》登记后与作业-起交课程导师;在每次上课前到课程导师办公室把作业领回分发给学生,同时领回《选修课程作业登记表》便于下次作业收交情况的登记。
走班组长——负责收集本行政班同学的作业,每次课后次日放学前交教学班学习委员,对于欠缴作业的同学及时催缴,对在上交教学班学习委员前仍未上交的同学做好记录并将名单告知教学班学习委员;将缺课同学的“选修课请假单”课前交选修课程导师并告知教学班班长。走班组长由各行政班选出一名同学担任。
(二)教师管理
1.行政班班主任承相本班学生选修课程选课及教学管理中的相关职责:
(1)加强物品安全、选修课纪律的教育。
(2)认真做好选修课的请假工作,对选修课请假学生及时签好“选修课请假二联单”,一份给走班组长,每周向各走班组长了解出勤情况,做好登记工作。
(3)加强对本班学生的选课指导,掌握本班学生的选课情况,下载原班学生选课走班分布表并及时告知学生。
(4)成立班内学生所选各课程走班小组,及时向各课程导师推选走班小组组长,及时向有关课程导师了解原班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表现,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
2.选修课课程导师是教学的核心,是课程教学班中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负责人。课程导师要求一岗双责:既要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对所任的教学班的学生管理的责任。具体工作要求有:
(1)按照选课学生名单,提前遴选教学班的主要班干部,明确职责,将考勤、作业收交等工作分工到人,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
(2)按照教学班管理要求实行走班小组制管理。
(3)认真上好所开课程的起始课。课程起始课要求完成本课程整体内容简介、课程学习要求、学分认定方法、本班日常管理方法、明确班干部职责和编排学生固定座次等各项任务。
(4)严格落实选修课程选修考勤制度。选修课程选修考勤由教学班班长协助课程导师亲自抓。教学班每节课均要如实记录迟到、早退和未到学生的名单,课程导师每次课程结束后收取出勤单及“选修课请假单”(作为过程材料归档),并进行核实,下节课前将出勤单给教学班班长。
(5)加强行政班和教学班的联系,实现无缝隙管理。选修课程导师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对选修课程教学班级中出现的迟到、早退和未到学生等现象及其他问题及时和相关行政班班主任沟通联系。行政班班主任要经常了解本班学生在不同教学班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学管理。
(6)严格执行学分认定办法,结合过程性评价,及时完成所开选修课程学生学习的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平时认真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考勤、作业完成、课堂表现等情况。
3.选修课课程导师应根据所开课程纲要,认真准备每一节选修课教学,教案详细、过程完整。选修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实践环节、提高教学实效。选修课导师应保证课程质量,积极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三)学生管理
1.每一位学生应根据有关政策要求,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和兴趣特长,在行政班班主任和导师的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科学合理自主选择相关选修课程,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选课系统的选课申报,打印所选课程的课程表。
2.根据选修课程开课安排按时参加所选课程的学习。为保证重要物品安全,在走班教学时段,重要物品应随身携带。在选修课程学习中,按指定时间、指定教室、指定座位参加学习,不得翻动所在教室行政班学生的物品,自觉维护选修课教学所在教室的卫生与课桌等公共设施,认真按时完成选修课作业(作品)。
3.自觉遵守选修课程考勤制度。学生如不能按时上课,除按学校日常请假制度规定外,须向行政班班主任办理请假手续,填写“选修课请假二联单”,一份由行政班班主任保管,另一份交走班组长。
4.学生参加选修课程学习应按时到达上课或活动地点,否则将视为迟到。下课或活动结束前离开将被视为早退。迟到或早退超过十五分钟者,按旷课处理。学生未办理请假手续而不上课,将视为旷课。迟到、早退三次以旷课一节论处。
5.选修课考勤与课程学业总评成绩挂钩。考勤分是学业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考勤分规定如下:旷课每节扣 2 分;请事假每节扣 1 分;请病假每节扣 0.5 分;请公假每一课程超过 4 节的部分,每节扣 1 分。对于缺课达课程修习总课时(一般为 18 课时)三分之一及以上的学生,本课程修习不能认定学分。
6.旷课、迟到、早退是严重的违规行为,视情况将接受诫勉谈话和纪律处分。诫勉谈话:旷课 1-3 节,班主任和课程导师教育辅导。旷课达 4 节或以上者,行政班班主任和课程导师及时汇报年级组,由年级组与学生(或学生家长)谈话,该课程需要重修方能取得学分。同时根据情节按照校规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处理。
(四)学分管理
1.学分认定采取过程表现及终端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办法。各项之间进行权重分配比例及具体要求如下:
(1)课程的综合成绩(100 分)=课程学习过程成绩(满分50分) +终端考试(考查)成绩(满分100×50%)。其中:过程表现成绩(满分 50分)包括:出勤分10分(缺勤按规定扣分,扣完为止)、课堂表现 20分、作业分 20分(不交作业者,每次扣 1 分, 扣完为止)。
(2)文化课科目所涉及的知识拓展类课程终端评价原则上采用考试形式,测试由课程导师依据课程要求统一命题(满分 100 分),难度适中,试题力求反映所开课程的核心要求,既能让达到该课程修习最基本要求的学生考试合格,又能让该课程学习优秀的学生考出水平。
通用技术、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所涉及的技能、兴趣、实践类课程的终端评价原则上采用考查形式,由课程导师依据课程学习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结业表现、作品展示、技能考核等形式进行终端评价。
2.学生修习时间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分之二及以上方可认定学分。因病假、事假未能达到规定学时的,在课余时间通过补课途径累计后的学时数达到要求的给予认定。对于缺课达课程修习总课时(-般为 18 课时)三分之一及以上的学生,本课程修习不认定学分。
3.课程结束后,课程导师依据相关规定对选修学生进行课程修习综合成绩评定,选修课程修习综合成绩按照 100 分计,总成绩在 60 分及以上的给予学分认定,未达到 60分的,不认定学分。对不能认定学分的学生应注明原因后报学校教务处,由学分认定委员会给予复议,对于复议后学分未能认定的学生由行政班班主任及时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并说明情况。对于因终端考试成绩而影响学分认定的学生可以申请补考或重考,通过后方可认定学分。
4.补考原则上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务处统一组织命题、制卷,保证补考的考试、评分等环节与正式考试一致。
四、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为了诊断教学中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服务。
1.建立教学质量调研制度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专题调研小组,每周随机对各课程教学进行推门听课,并做好与任课教师的交流反馈;随访学生与召开座谈会相结合,及时解决走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2)定期进行教学行为调研:学校定期从教学常规、班风学风、作业情况等方面进行教与学的调研,一研一结,及时总结提高。
(3)举行走班教学研讨会:利用“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活动”,进行主题式的教学研讨,提升走班教学的效益。
2.建立全过程的支持服务系统
借助数字化校园建设,将形成涵盖教与学、学校和家长的管理和资源全信息的网络平台。软件系统包含下列主要功能:排课系统、选课系统、评学系统、评教系统、在线测试系统、成绩管理系统、成绩分析系统、考勤系统、图书借阅系统等。软件系统能全程记录,随时反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历程,同时保证课程组织的科学有序。
3.建立评价与诊断平台
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的进步。评价要体现多元化、针对性、层次性、易操作、抓关键等特点。学校将逐步搭建过程性评价体系与个性化学业诊疗系统。
(1)过程性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我们强调过程性评价应落实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通过对学生出勤情况、平时课堂表现、作业缴交情况或者平时小测情况等要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并施以管理,随时随地以评价激励学生。
(2)个性化学业诊疗系统
学业诊断主要指每学程一次的质量检测,也指学程评价的最终结果,包括各种形式的练习或测验,也包括小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等个性化的作品成果。
通过开发个性化学业诊疗系统,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帮助师生不断改进教学行为。主要是借助网上阅卷系统,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业诊断报告,通过系列化弥补习题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的再测验,并配有相应的微课供学生网上学习。
五、资源保障
1.机制保障
设置福州市第十八中学选科走班教学实施领导小组,修改完善学校相关制度,制定并实施《福州第十八中学选课走班管理制度》。
2.教师资源
教师配备:一方面努力增加学科教师的编制;另一方面推行导师制,加强实施选科走班教学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队伍建设:加强学科教师的培训,引导教师自我研修,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实施能力,确保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场地资源
为进一步强化教育资源配给,一方面盘活行政班教室资源,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学科资源。在已有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一楼报告厅等开设走班教室。
4.其他资源
主管部门:争取加大对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教师编制、教师培训、教师职务聘任等问题,及时补充、更新选科走班教学所需设施设备。
社会各界: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实施选科走班教学的背景和意义,增加学生与家长对选科走班教学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师生共识、家校一致的良好局面,为选科走班教学的推进创造良好的环境。
(六)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选项走班指导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闽教基〔2020〕29号)、《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闽教基〔2020〕33号)等文件精神,高中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跟原有的课程相比,本次课程改革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强调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和适应性,以适应高中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因此,在规定的国家课程和必修课之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计划供学生选择,为学生打开选择的空间,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进一步接受教育以及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基础。在尊重学生选择,发展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依据文件要求对体育、音乐、美术、校本选修和研究性学习等课程进行选项走班。为避免学生选项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计划,制定以下选项走班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以满足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导向,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扩大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推行适应新课程与新高改革背景下的普通高中选项走班教学模式,建立有效的选项制度和选项指导体系,实施科学管理,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尊重个性、自主选择
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特长、学习能力及发展方向,引并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兼顾校情、科学指导
立足长远,对学生兴趣、学业、专业发展方向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分析,科学指导,帮助学生形成适合个性发展的选课方案,同时兼顾师资团队、教学场地、课程特色等实际,尽可能确保学生最大化地选择。
(三)整体规划、逐步完善
坚持计划性、整体性和系列性,加强顶层设计,对实施选项走班教学的所有环节进行整体规划,并做好可行性论证,合理规划课程安排,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加大信息化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健全选课走班教学的管理机制,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改革。
三、工作实施
(一)做好选项走班规划
开展学情调研,做好模拟选项,在充分调研与模拟选课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合理统筹,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提前做好选项走班基础保障,研制好学校选课走班工作方案。
(二)组织课程选择
课程选择要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管理。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使学生了解选课走班的意义及学校选项走班工作方案。避免学生盲目选项,帮助学生有计划、合理、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课程。
(三)具体实施
1.调查。 参与选项学科要基于本学科新课程要求在选修或选择性必修模板开展课程,课程要经过教研组共同讨论,立足我校实际,考虑生情、学情、师资情况、教学场地等多种因素,科学规划。
2.申报。 透过教研组会议,征集教师的意见,确定选项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标题及资料。并就即将开发实施的选项课程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考察所开发的课程是否贴合学生及家长的意愿与需要。
3.审核。 学校选项走班开发领导小组对教研组提交的选项课程开发申报表的科学性、可行性等标准进行审定。
4.选项。 教务处在网络平台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选项课程方案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一般状况下,凡选取人数不足 30 人的课程暂不开设(特定课程除外)。
5.走班开课。 教务处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安排相应教师走班开课。课任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选项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求任课老师上课要有计划,要精心备课,有教案;严格考勤制(采用点名制);严禁教师迟到、早退、脱岗、缺岗或私自调课;并根据实际状况,及时完善课程资料,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用心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6.考核与学分认定。 选项课程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一般可采用考查的形式,也可采用考试形式,并用四级制记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在考核是否合格的问题上,一是将出勤率与考核是否合格挂钩,缺勤三次或三次以上,不得参加该课程考核;二是任课老师必须严格把好考核关。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素质评价及学生学业档案,并进行学分认定,以 18 学时 1 学分计。
7.总结提高。 教务处、教科室及年段长有责任对各课的上课情况进行督查,把学生在选项走班中的问题及时向该学生的班主任反馈,以便班主任及时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定期与师生座谈,把师生对选项走班课程的反馈意见总结给任课教师,作为改进课程选择和课程内容的依据,以确保选项走班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务处和教科室负责课程实施检查,包括教案、授课、课后反思、推荐意见等,汇总后作为下一轮选项课程开设的经验材料和决策依据。
附:1.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体育选项走班实施方案
2.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音乐选项走班实施方案
3.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美术选项走班实施方案
4.福州第十八中学校本课程选项走班实施方案
5.福州第十八中学研究性学习选项走班实施方案
附1
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体育选项走班实施方案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选项学习,为高中生搭建了发展体育才能的平台,有利于提高运动技能,形成体育专长,愉悦身心,加强人际交往,形成健康素质等目标的实现。我校西门和象园两校区运动场、馆可以基本满足体育课要求,专项教师配备较齐,为满足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不同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学校决定实施体育分班选项教学,设置了田径类项目,球类项目,健美操项目,新兴运动项目等运动技能系列以及体能和健康教育专题系列。每个类别当中都包含着若干模块,一个模块一般为18学时,由某一运动项目(比如篮球、排球、足球、羽乒、田径、健美操等)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以便学生对所选模块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学生每修完一个模块,经考核和评定,达到学业要求即可获得1个学分。修满12个学分并达到相应学业质量,准予毕业。我校还鼓励有志于体育运动及相关专业发展的学生,在修习必修学分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学习,获得更多学分。
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级别、班级数、师资、场地器材、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模块设置及实施目标(见下表)
系列名称 | 模块名称 | 模块目标及要求 | 专项教师 |
田径(必修选学) | 跑、跳、投 | 能熟练、合理利用各项技术 | 李嘉 |
球类(必修选学) | 篮球、乒乓球 羽毛球、排球、
| 能掌握一般性技术及 规则,了解其运动发 展动态
| 林海鹏、林震、李威威、范恩旺、管文斌、林加丰、林韧 |
健美操(必修选学) | 啦啦操 | 能掌握一般性技术及规则,了解其运动发展动态 | 林加丰 |
现代体育项目 (必修选学) | 定向运动 | 了解运动知识及比赛 | 李嘉 |
实施步骤及主要措施
1.制定高中阶段目标、内容、要求的教学计划等
2.推出选项方案及学分设置
上期 | 下期 | 上期 | 下期 | 上期 | 下期 | |
学分 | 2 | 2 | 2 | 2 | 2 | 1 |
必修● ▲ | ● | ▲ | ▲ | ▲ | ▲ | ▲ |
选修★ | ▲★ | ★ | ★ | ★ | ★ | ★ |
健康教育专题 | 3学时 | 3学时 | 3学时 | 3学时 | 3学时 | 3学时 |
3.实施步骤及主要措施
(1)制定高中阶段目标、内容、要求的教学计划等
(2)推出选项方案及学分设置
表一:必修与选修模块设计
年级 | 必修模块 | 选修模块 | 健康教育专题系列 | |
高
一
年
级 |
上 | 1.常规教育、身体素质、广播体操组合模块(4课时)。 2.体能模块 3..速度教学模块:起跑、途中跑、弯道跑、接力跑、快速跑的专门练习与辅助练习(6课时) 4.篮球教学模块:运球、传接球、原地挑投(男)与行进间高手投篮、半场3对3比赛、进攻与防守知识传授(6-8课时)。 5.(女篮)运球、传接球、原地投篮、行进间运接球上篮(8-10课时。)运球转身投篮-上篮,进攻-防守(8-10) 6.排球教学模块:自垫球、对垫球、发球、全场比赛相关知识与规则传授(8课时) 7.跳跃教学模块:跳跃素质能力、跳高、跳远、三级跳远(8课时) 8.耐力素质、新兴项目、游戏组合教学模块(男生)。 女生耐力素质、健美操组合教学模块(6-8课时) 9.投掷、武术组合教学模块:女生投掷、舞蹈与韵律操教学模块(8课时) 10.男生足球教学模块:女生新兴项目与自选活动项目组合教学模块(8课时) 11.身体素质组合教学模块(4课时) 12.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组合复习与提高教学模块(12课时) 13.活动性教学模块(18课时)
| 1.篮球教学模块 2.排球教学模块 3.足球教学模块 4.乒乓球教学模块 5.羽毛球教学模块 6.体操教学模块 7.田径教学模块 8.现代体育模块 (各18课时) |
第1-2章 |
下
| 同上
|
第3、4章
| ||
高
二
年
级
|
上 | 1.篮球教学模块 2.排球教学模块 3.足球教学模块 4.乒乓球教学模块 5.羽毛球教学模块 6.体操教学模块 7.田径教学模块 8.现代体育选项模块 (各18课时) |
第5、6章
| |
下 | 同上
| 健康篇: 第1-4章 | ||
高 三 年 级 |
上 | 1.篮球教学模块 2.排球教学模块 3.足球教学模块 4.羽乓球教学模块 5.健美操教学模块 6.组选项模块 (各18课时) | 体育篇: 第6、7章
| |
备注
| 1.健康教育系列专题利用阴雨天进行,每学年考核一次。 2.选修教学模块根据各学期学生选项进行调整。 3.必修教学模块的课时安排根据各班级 |
排球选修模块——设计
学习 目标 | 1.培养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与爱好,体验排球运动给学生带来的乐趣。 2.掌握和提高排球教学中垫、传、发球及其组合动作要领、技能和学练方法。 3.提高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一合作的能力。 | |
学习 重点 | 1.掌握排球运动中的垫球、传球、发球及其组合动作。 2.学生能在比赛中简单的运用技战术。 | |
18学时的学习内容 | ||
学时 | 主教材 | 备注 |
1 | 介绍现代排球发展趋势,基本规则;培养学生 对排球运动的兴趣。 |
1.教师的讲解、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技能。
2.通过多种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
3.利用各种练习手段发展学生的体能以及自我锻炼的能力。
4.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行为健康发展。 |
2 | 学习一般准备姿势;移动步伐 | |
3 | 复习准备姿势,移动步伐;练习正面双手垫球 | |
4 | 学习正面双手垫球技术;素质练习 | |
5 | 学习正面双手传球技术 | |
6 | 复习双手传球技术;垫、传球组合动作技术 | |
7 | 复习垫、传组合动作;素质练习 | |
8 | 学习下手发球技术;素质练习 | |
9 | 复习垫、传球技术;复习下手发球技术 | |
10 | 复习双人(多人)垫、传球技术;学习扣球挥 臂技术 | |
11 | 自抛自扣练习或一抛一扣练习;专项素质练习 | |
12 | 复习双人(多人)传、垫球技术;复习扣球挥 臂技术 | |
13 | 学习打垫技术;专项素质练习 | |
14 | 复习扣球挥臂、学习踏跳技术;上网扣球 | |
15 | 排球技战术学习(场上位置与轮转);教学比赛 | |
16 | 中一二进攻战术介绍;教学比赛 | |
17 | 教学比赛 | |
18 | 考试与测评 |
附2
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音乐选项走班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按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以满足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导向,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扩大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推行适应新课程与新高改革背景下的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建立有效的选课制度和选课指导体系,实施科学管理,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尊重个性、自主选择
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特长、学习能力及发展方向,引并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兼顾校情、科学指导
立足长远,对学生兴趣、学业、专业发展方向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分析,科学指导,帮助学生形成适合个性发展的选课方案,同时兼顾师资团队、教学场地、课程特色等实际,尽可能确保学生最大化地选择。
(三)整体规划、逐步完善
坚持计划性、整体性和系列性,加强顶层设计,对实施选课走班教学的所有环节进行整体规划,并做好可行性论证,合理规划课程安排,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加大信息化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健全选课走班教学的管理机制,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改革。
三、工作实施
(一)做好选课走班规划
开展学情调研,做好模拟选课,在充分调研与模拟选课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合理统筹,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提前做好选课走班基础保障,研制好学校选课走班工作方案。
(二)组织课程选择
课程选择要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管理。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使学生了解选课走班的意义及学校选课走班工作方案。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帮助学生有计划、合理、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课程。
(三)具体实施
1.音乐课程简介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同学们在音乐学科必须要拿到3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新的课程方案中,音乐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地方或学校课程。必修课程包含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音乐编创、音乐与戏剧六个模块,至少修够2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包含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六个模块,可以选0-9学分;地方或校园课程为学校自主选择的内容,可以选0-2学分。按照《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高中音乐课程每修够18个学时可以获得1个学分,学生修满3个学分,音乐课程予以结业。
2.操作流程
选择性必修模块内容采取选项走班,学校根据当年的师资和场所等情况从《歌唱》、《音乐与舞蹈》、《音乐基础理论》、《舞蹈》四个模块选择其中的三个,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从三个模块选择里选择一个进行修习,取得1个学分。
报名采用网上选课方式,以两个行政班(100人左右)为一个单位进行选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模块。并在学期开学前,公布选课结果,由教导处统计出各门课程选修学生名单,一式三份,送任课教师及学生所在行政班班主任各一份,教导处留存一份。综合考虑学校现有资源及教育教学效果,教学班规模设上下限,上限为60人,下限为30人。
3.评价机制
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制定了科学的评价方案,方案体现了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的综合性,采取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演出实践,规定学生学习期间得分60分以上可获1学分。
每个模块任课教师,做好考勤等过程性管理工作,及时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性表现、测试成绩、获奖等,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该模块成绩。在模块教学结束后,及时将学生选修成绩报教务处。教务处按省厅要求,及时将学生修习成绩录入、发送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板块中。
及时反思模块教、学、管理等得失,不断总结教学与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教务处组织开展学生评教学活动,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评教结果。及时发现和处理管理中的问题,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附3
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美术选项走班实施方案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为指导,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培育健康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认识文明成果,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为其接受高等教育、职业发展做准备。为此,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体验、思考、探究、创造和评价等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学习活动,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把教材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开启心智、提升志趣、陶冶情操,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感和审美意识的目的。新学年的到来,为了使美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现将学期计划如下进一步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白已的日常教学工作。
二、实施方法
1.根据学校开设模块的情况,学生学习其中的两个模块(也可连续学习其中的一个模块),可采用班级、跨班级或跨年级形式组织教学。选择一个模块,修习18 学时可获得1 学分。
2.尽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但原则上以修习1 学分作为继续选修和转换学习内容的基本单位。
3.每位学生必须修习美术课程54 学时,以获得3 个基本学分。其中必修美术鉴赏内容系列1 学分,选择性必修美术表现内容系列2 学分。
4.学校和教师应该在开课之前向学生和家长提供关于课程内容、学习与评价方式、开课时间和课时数及所需工具材料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
三、操作流程
选择性必修模块内容采取选项走班,因为美术表现内容系列内容丰富而学时有限,所以建议学生在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和现代媒体艺术中任选两个模块,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在某一模块中继续选学。学校根据当年的师资和场所等情况给学生提供《绘画》、《中国书画》、《设计》三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从三个模块选择里选择一个进行修习,取得1个学分。
报名采用网上选课方式,以两个行政班(100人左右)为一个单位进行选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模块。并在学期开学前,公布选课结果,由教导处统计出各门课程选修学生名单,一式三份,送任课教师及学生所在行政班班主任各一份,教导处留存一份。综合考虑学校现有资源及教育教学效果,教学班规模设上下限,上限为60人,下限为30人。
四、学年教学内容以及分项
美术课上安排在高中三个学期进行,每个学期1课时。
1.第一学期:必修《美术鉴赏》(1学分)。
2.第二、三学期选项走班学习选择性必修内容。选择修习其中两个模块获得 2 学分,与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1 学分共同构成高中美术必修的3 学分。模块授课顺序也可调整。
3.选项模块授课安排:《设计》模块由龚晖老师授课,《中国书画》由陈婷老师授课,《绘画》由李婷玲老师授课。
附4
福州第十八中学校本课程选项走班实施方案
为了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充分坚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标,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校本课程选项走班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与指导思想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 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 号)福州市教育局《关于普高学校研制新高考校本方案的通知》(榕教中〔2018〕29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教基〔2020〕29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闽教基〔2020〕32号)、《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闽教基〔2020〕33号)等文件精神,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依据文件精神,我校听取了学生、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议,经过会议研究,组织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开发出旨在发展学生特长的、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学校还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管理方式和评价体系,最终实现出一套有助于学校管理、课程开发、学生发展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二、校本课程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1)学校成立相关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工作小组,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考察校本课程教师配备情况,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制度。
(2)教务处下发校本课程申请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与校本课程参考选题等资料。
(3)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学习培训,由教师本人提交校本课程申报,完成相关《课程纲要》的撰写,交由学校统筹安排。
(4)教师根据自己选定的课题,通过多种手段收集资料,改编或自编校本课程教材,充实教案,做好上课准备。
(5)教务处根据课程目录安排授课教师与教学(活动)场地。
2.实施阶段:
(1)学校汇编《校本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及时向学生公布开设课程、指导教师和课程说明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2)教务处统计学生选课情况,根据各方面统筹,作出相应调整。
(3)教务处确定校本课程的开设模式、开设地点、辅助器材、指导教师与学生成班情况。
(4)相关指导教师制定好教学计划,按照课时计划规定授课,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并定期进行检查、测评与反馈。
(5)教务处对课程实施进行定期检查、反馈,对问题进行诊断与调整。
3.总结阶段:
(1)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后要按时缴交课程纲要、教材、教案、课后评价等相关材料。
(2)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分析、反思。
(3)教务处对学生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教师评价。
三、校本课程实施流程
1.申报
教师在规定时间(学年开学前一周)向学校教务处提交《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和相应的《校本课程课题》(编写时参照教科室所给模板规范填写)。
2.评审
学校评审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校本课程项目进行审议,确定校本课程项目。
3.选课
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后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分为第一和第二志愿。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原则上,选报人数不足15人的,学校一般不予开设。课程规模一般在30-50人之间。
4.排课
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后下发到每个班级。在公布课程表的同时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等相关要求。高一分上、下学期开设心理课和选修课共4课时,高二下学期开设选修课2课时。
5.上课
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由于选修课实行走班制,每次上课时,任课教师应对学生做好认真的点名工作,并签字以示负责。学生应按要求认真参加学习,不得随意缺课,缺席总课时量的1/5以上,不得参加该课程考核,并按有关规定处理。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由老师提报教务处同意后可以取消其该课程的学习资格。学生达到出勤率要求后可参加该课程的考核,成绩按优秀、合格、不合格记录存档,并认定相应学分。
6.考核
每一模块或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务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考察等多种方式。教师需上交教务处材料有出勤情况、考试成绩登记表、学生考核成果、校本课程课题、教案和自编教材等。
附5
福州第十八中学研究性学习选项走班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 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 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教基〔2020〕29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闽教基〔2020〕32号)等文件精神,研究性习”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的社会要求学生具备三方面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这就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活动要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老师的教学活动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科学精神、科学品格的指导。学生要研究,老师要指导学生研究。为了开好这门全新的课程,经校务会议讨论并制定实施方案,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纳学习是为适应时代需要而探索出的新的学习模式,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开展“研究性学入规范、有序、有效的轨道中运作。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必修课。开展过程中坚持以科学的人文的思想作为指导,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即通过教师的参与,以人文.社会为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打好学科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想象力及实践能力,学会寻找信息源,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具体的课程目标有多重指向,一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三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开拓新的教育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织实施
1.集中培训进行通识教育。高一新生入校后,学校统一组织2-3天的时间集中新课程、新高考培训。研究性学习做为学校必修课程,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之前对师生完成全员培训,这样对研究性学习就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指导课程的开设和课程的操作就游刃有余。
2.指导教师提供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根据专业特长给出课题研究方向,学期初教务处收集老师的研究方向。在规定时间,让喜好、兴趣相同同学进行网上课题研究方向选择,每个研究方向选择人数为30-35人。
3.建构研究课题。对于课题研究方向相同学生,指导教师根据研究方向与学生进行双项沟通,设置不同课题,按照4-6人一个小组进行研究方向内分组。
4.汇总课题和分组名单。网上选择研究方向后,指导教师向教务处提供各小组名单,由教导处统计出各门课程选修学生名单,一式三份,送任课教师及学生所在行政班班主任各一份,教导处留存一份。综合考虑学校现有资源,由教务处统筹安排各研究方向的课题指导地点。
5.组织分工。研究性学习小组组长负责课题的组织研究,小组内部实行明确的课题分工,每个组员都主动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研究工作。建议学生利用部分节假日进行一些调查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的分析处理等工
6.过程跟踪与指导。指导教师是学生研究性课题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策划者,教师要全面参与指导过程,落实结果,实行责任制。
高一、高二学年完成四个研究性课题,每学期完成一个。其中每学年上学期完成的课题1个学分,下学期完成一个课题2学分,共6个必修学分。
三、教师职责
1.班主任职责。对全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负责。协助培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条件和安全保障.负责班级各个实践环节的组织协调.协助评审小组和专家进行最后的学分认定。
2.指导教师职责课题组和指导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契约关系,教师不得随意拒绝充当课题组的导师。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充当,必须向学生清楚地说明原因,并以书面形式向课程领导小组说明原因。教师一旦当上课题组的导师,就要全面担负起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职责。导师要作好指导学生的原始记录。
(七)福州第十八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充分坚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标,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 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教基〔2020〕29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闽教基〔2020〕2号)、福州市教育局《关于普高学校研制新高考校本方案的通知》(榕教中〔2018〕29号)等文件精神,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与目标
(一)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需求与目标
福州第十八中学以“善施教化 立德树人”为办学理念,以“明德尚行 自强不息”为校训,传承“爱国拥军·崇文尚武”光荣传统,弘扬人民军队优良作风,学习中国军人高贵品质。因此在制定和执行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既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又要使课程真正扎根学校本土,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推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
(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与目标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的责任不单是课堂教学与教育,更应该充分的提升自我的教研、学习、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在自我能力培养、教研能力提升等方面创造了更大的平台。教师在学校认可的前提下自己确定开设的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如此就不再是单一的教授者角色,而既是教授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课程知识得到积累,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被约束的学科专业性得以扩展并提升,从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教师自我能力的培养,也使整支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断完善,形成以校本专业化促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良性体系。
(三)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与目标
目前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对于书本知识的依赖性仍然很强,对于社会性知识、实践性学科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内容掌握相对薄弱。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应该有更过参与综合实践、探究交流等活动的机会,这些环节在基础性学科教学中比较缺失。因此需要针对性的设置相关的校本课程,以弥补目前的不足。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充,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机械性、考试导向性的进行学习。学生在校本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可以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将书本知识与人生目标、职业规划、社会责任等实际内容有机结合,形成更加完整的高中学习生涯,也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三、校本课程管理保障
(一)组织保障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在校长和教务处领导下,建立起以(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教师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各级各处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开展校本课程的管理、研究和实践。各级工作制度如下:
1.一级——(校长室、教务处)校本课程管理
(1)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工作规划与相关规章制度,并负责监督实施。根据学校发展状况与办学特色,结合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相适应的校本课程目录,并逐级落实。
(2)教务处根据相关规定,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和指导。组织全校教师分期分批参加校本课程研发的相关培训。
(3)教务处组织相关教师对校本课程进行研发和制定,安排课程相关课时和教学活动场所,检查各项相关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
(4)教务处指导并落实学生校本课程选课情况,并对学生学习过程与课程评价进行管理。
(5)教务处收集并整理优秀校本课程,组织教师撰写精品校本课程相关教案、读本等,组织展示学生优秀学习成果。
2.二级——教研组(长)校本课程管理。教研组长在校长、教导处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本学科有关校本课程建设的全部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文件要求与精神,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并严格执行。
(2)对校本课程参与教师进行适当指导。根据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及时总结、交流、推广经验。
(3)组织本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形成教研组内有传承的、精品型校本课程。
3.三级——教师校本课程管理。教师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和受益者,教师应认真参加学校各级各项校本课程教研活动,根据自我学科的相关教育教学特性,确定至少一个校本课程课题,认真撰写相关课程实施纲要,充实相关教学内容,完善相关课程评价体系,集合校情、生情,渗透相关学法指导与德育心理,加强课堂演练与实践操作准备,打造品牌校本课程。
(二)制度保障
制定《福州十八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福州十八中课程评价方案》。
(三)配套保障
1.学校投入专项经费,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教师的教材编写、教学研究等进行必要的物质保障。
2.将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纳入学校总体规划方案中,努力保障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的时间。
3.学校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信息技术教室等专用教室的建设,配备和更新相关教学设备,为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场地空间和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4.学校将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通过听课、学生问卷等方式进行考核,在各项考评中给予肯定。
5.学校投入专项资源打造和打磨精品校本课程,将优秀的校本课程铅印成册,保障教师专业化成长成果。
四、校本课程结构
(一)校本课程分类
1.按照内容的性质分:
根据学校目前校本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学校将开设身心健康类、生活职业技能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和学科拓展延伸类等类别课程。
2.按照管理的性质分:必选类和任选类
必选类:高一年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主要内容为校史、校训、校规、初高中衔接学法指导、新课程辅导等)
任选类:其他校本课程
3.校本课程的大致类型
(1)学科提高、拓展类课程
内容选择: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
内容要求: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也可以是学科竞赛。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各基础学科备课组。
(2)科技发明探索类课程(以实验研究为主题)
内容选择:航模、电脑网络、PASCAL程序设计、天文地理观测、环保等等。
内容要求:引进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当今科技发展前沿,又贴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理科组和计算机组。
(3)体育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武术,体操,田径,球类,棋类等等。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体育组。
(4)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雕刻,书法,绘画等。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音美组为主,其他各学科组。
(二)每门课程的课时设置:原则上每门课程课时数为18学时。
五、校本课程实施安排
(一)建立领导机构
成立以校长为主任,副校长为副主任,教务处、年段长、家委会代表、学生代表为成员的学校课程委员会。
(二)课时安排及学分分配
高一、高二每学期开设校本选修2课时,学生通过修习共获得8学分。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流程
确定目标(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制定框架(学校评估学生需求与教师配备)——课程申报(教师提出课程申请撰写《课程纲要》)——课程制定(学校确定相关课程目录)——指导选课(将课程目录交由学生自主选择)——组建班级(根据申报情况与学校实际情况调整后成班)——课程实施(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评价反馈(教师与学生多元评价)
(四)校本课程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1)学校成立相关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工作小组,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考察校本课程教师配备情况,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制度。
(2)教务处下发校本课程申请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与校本课程参考选题等资料。
(3)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学习培训,由教师本人提交校本课程申报,完成相关《课程纲要》的撰写,交由学校统筹安排。
(4)教师根据自己选定的课题,通过多种手段收集资料,改编或自编校本课程教材,充实教案,做好上课准备。
(5)教务处根据课程目录安排授课教师与教学(活动)场地。
2.实施阶段:
(1)学校汇编《校本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及时向学生公布开设课程、指导教师和课程说明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2)教务处统计学生选课情况,根据各方面统筹,作出相应调整。
(3)教务处确定校本课程的开设模式、开设地点、辅助器材、指导教师与学生成班情况。
(4)相关指导教师制定好教学计划,按照课时计划规定授课,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并定期进行检查、测评与反馈。
(5)教务处对课程实施进行定期检查、反馈,对问题进行诊断与调整。
3.总结阶段:
(1)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后要按时缴交课程纲要、教材、教案、课后评价等相关材料。
(2)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分析、反思。
(3)教务处对学生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教师评价。
(四)校本课程实施流程
1.申报。教师在规定时间(学年开学前一周)向学校教务处提交《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和相应的《校本课程课题》(编写时参照FTP教科室中的模板规范填写)。
2.评审。学校评审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校本课程项目进行审议,确定校本课程项目。
3.选课。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后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分为第一和第二志愿。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原则上,选报人数不足15人的,学校一般不予开设。课程规模一般在30-50人之间。
4.排课。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后下发到每个班级。在公布课程表的同时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等相关要求。
5.上课。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由于选修课实行走班制,每次上课时,任课教师应对学生做好认真的点名工作,并签字以示负责。学生应按要求认真参加学习,不得随意缺课,缺席总课时量的1/5以上,不得参加该课程考核,并按有关规定处理。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由老师提报教务处同意后可以取消其该课程的学习资格。学生达到出勤率要求后可参加该课程的考核,成绩按优秀、合格、不合格记录存档,并认定相应学分。
6.考核。每一模块或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务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考察等多种方式。教师需上交教务处材料有出勤情况、考试成绩登记表、学生考核成果、校本课程课题、教案和自编教材等。
六、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内部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从学校特色发展的角度、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角度来说,应该建立起多元化评价模式;而校本课程从开发到实施到最后的评价,不仅强调考核成绩与结果,还十分重视过程性发展,因此要着眼教师和学生的过程性成长、创新性发展等层面的评价。
(一)评价原则
我校对于校本课程的评价遵循科学性、全面性、过程性和多元性的“四性”原则。
1.评价思想科学性:坚持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对校本课程的申报、实施等环节进行有效评价。
2.评价主体全面性:我校对于校本课程的评价涵盖了申报、实施等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从学校课程设置角度、教师课程编写与授课角度、学生学习与反馈角度多维度进行评价。
3.评价程序过程性:评价体系是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整个过程,尤其重点评价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参与性,评价学生对于课程的融入性。
4.评价方式多元性: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自评与互评,书面材料与口头座谈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统一的多种评价方式。
(二)评价指标体系与内容
我校对于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课程目标与计划的评价、课程研发与准备的评价、课程实施与效果的评价、课程反馈与提升的评价。四个部分贯穿了校本课程实施的各节点,对于有效管理与质量保障是一个重要的体系。
1.课程目标与计划的评价。该部分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的目标(该目标是否符合课改要求、是否符合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等)、课程大纲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可能性)等方面。
2.课程研发与准备的评价。该部分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纲要的制定、教师开课的准备(包括个人学科素养、教学资源的整合等)、教学活动场地与设备的准备、选班制度的可实施性等方面的内容。
3.课程实施与效果的评价。该部分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方法、学生的学习感受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通过听课、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可以获得相关评价内容。
4.课程反馈与提升的评价。该部分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目标是否达标、课程实施过程的优缺点、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专业能力是否提升、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是否提升等。
(三)教师评价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重要参与者与主要实施者,对于教师校本课程的评价是对于教师本人业务能力水平考察的重要环节之一。我校充分重视教师在校本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建立了一套全面评价体系,将专家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结合起来,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对于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以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解决;对于优秀的校本课程实施教师,我校通过经验交流、出版成果、考核优先等方式进行激励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于教师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对于教师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评价标准有:
1.教师校本教学有主题、有目标、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材、有教案、有考勤记录、有学生相关考核作品等过程性材料。
2.教师校本课程教学达到学校规定学时,符合学校整体教学安排。
3.教师校本课程教学有反思、有总结。
4.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学生成果展示、学生评价、学校考察等进行反馈。
5.教务处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有资料、有考核、有档案记录。
(四)学生评价
校本课程实施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自我学习和拓展的兴趣,培养和提升学生对于课本及其以外的知识的深入掌握,以及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加强。因此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注重采用多重评价方式。
1.从评价模式上看,主要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模式,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本人、同学、教师甚至校外专家等都可以是评价主体。其次评价标准是多元化的,鼓励学生用多种表现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如演讲、小论文写作、手工制作、艺术表演等。
2.从评价内容上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和记录,主要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参与、行为、感悟等方面的变化和提升。并且尊重学生各种方式的自我表达,并予以明确的鼓励,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
3.从评价结果上看,忽视等级而重视反思与提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要过度在意等级性评价,更应该反思自我的活动过程、问题讨论、小组合作与分享等优缺点,从而逐步拓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七、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目标展望
我校积极安排校本课程建设的各方面资源保障,调动一切因素和积极能量,组织有生教学力量来研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提成教师专业成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形成有特点、高质量、多精品的校本课程体系。
(八)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实施方案
(2019年9月制定,2020年9月修订)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2019〕5 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教基〔2020〕29 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闽教基〔2020〕32号)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修订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为了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工作的管理,学校成立相关工作机构,在校高 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实施学分认定工作,具体机构如下:
1.校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德育副校长任副 组长,教务处主任、德育处主任和若干教师代表为成员的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指导学校学分认定工作。
2.校学分认定工作执行小组。学校成立由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教务处主任、德 育处主任为副组长,学科教研组组长和年段长为成员的学分认定工作执行小组,作为学校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实施学分认定工作。
3.校学分认定工作仲裁小组。学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为组长,校工会主席为副组长, 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为成员的学分认定工作仲裁小组,监督、审核、裁定学分认定工作。
4.学科学分认定工作小组。学校各学科成立由学科教研组组长任组长、各年级集备 组长为副组长,模块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学科学分认定工作小组,负责指导本学科各模块修习学分认定的工作。
二、构成项目和分值权重
(一) 学科类模块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由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业水平测试结果构成,两项目分值权重为5:5,按此比例对学生实行综合评价认定学分,综合评价成绩在60分以上(含60分)的学生予以学分认定,未达60分的,不予认定。
1.学习过程表现(50%)
学习过程表现包括四个项目即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平时测验等,累计以满分50分计入总分成绩。
学生修习时间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4/5以上。因病假、事假未能达到规定学时的,在课余时间通过补课达到要求的给予认定。修习时间未能达到要求的不予认定学分。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有实验操作的学科实验操作的考核也包含在本项目中;作业质量包括作业完成的次数和质量等;平时测验成绩指模块学习中间的阶段性测试,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口试或实验操作等其他形式。
2.学业水平测试(50%)
由市统一命卷或学校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题(满分为100分),试题难度适中,既能让达到该模块基本要求的学生考试合格,又能让该模块学习优秀的学生考出水平。
以上两项评定标准可由各学科教研组、集备组制定细则。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1.研究性学习:(1)学分设置:三学年共6个学分(2)学分认定条件: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有完整的研究过程并有记录;有课时保证;有课题研究成果。在教师辅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完成,可以由学生单独或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完成。须完成 2 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原则上 1 个学年完成 1 个课题,其中 4 学分安排在课内进行,确保每周 1 个课时,其余 2学分安排在课外进行。
2.社会实践:(1)学分设置:三学年共2个学分。(2)学分认定条件:一学年内必须参加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可以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并取得相关证明材料。学生自主安排的社会实践由实践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3.劳动:(1)学分设置:三学年共6个学分。(2)学分认定条件:在高中三年持续开设,平均每周 1 课时。其中志愿服务 2 学分, 安排在课外时间进行,共 40 小时,高一学年不少于 20 小时,高二学年不少于 10 小时, 高三学年不少于 10 小时。以集体劳动为主,适当走向社会,选择服务性岗位和职业体 验岗位,以及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通过走进地铁、进入社区,参加赛事活动、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主要是进行服务性岗位和职业体验岗位训练;取得相关证明材料或合作活动照片。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其他 4 学分安排在高一、高二四个学期,每学期安排1个课时,学习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开设如汽车的驾驶与保养、纸艺花制作、人工智能初识、技术与职业探索、家政生活、木工实践、闽绣工艺等生活技能培养的课程,学分不重复计算。
三、认定方法和认定程序
1.认定方法
学科模块学分认定以学段为单位,合格给相应的分数。
给予学分认定的课程(模块)是指学校已经开设、学生已经修习,且经过考核已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模块)。
模块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可申请补考,补考时间由学校安排,补考合格后可获得学分;补考不合格者,允许重修或改修其他模块(必修课程和选择性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必修模块不能改修),重修应在一年内完成(高三年级应在本学年第一学期内完成)。
参加省教育厅举办或参与举办,或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学科竞赛且获得三等奖以上的学生,可申请免修相应科目必修模块的部分或全部学时及申请免于考试。
模块学分认定由该模块的任课教师按照各学科制定的模块学分认定标准,根据学生学习过程表现、模块学业水平测试进行综合评价后,予以评定。
2.认定程序
(1)学分认定流程: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学习课时、学习过程表现、平时测验成绩、模块考试成绩、奖励(不超过 5%)给出学生学段学分成绩—→学科学分认定工作小组→ 教务处复核→校学分认定工作执行小组确认→教务处记录学生学分成绩并上传学分认定系统。
(2)学生如对学分有异议,可向校学分工作仲裁小组提出申诉,由校学分工作仲裁小组负责调查、仲裁。
(3)外省转入本校就读的学生,其在原校修习已取得的学分必须提供学分认定材料,由校教务处根据《福建省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意见》规定和学生修习情况进行转换,报学校学分认定工作执行小组确认,本省内转学学分互认。
(4)模块任课教师或年级学科集备组对学生不予评定学分的,应及时报教务处;教务处核实后及时通知学生和家长,并说明理由。
四、学分管理和其他说明
1.教务处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学生学分认定相关材料。学生的学分成绩要及时上传学分管理系统。
2.学校不以学分奖励学生,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或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可在学 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应栏目内予以真实记录。
3.合格学分是学生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主要依据。按照规定,高中学习期间学生必须取得 144 个学分(其中必修课程 88 学分、选择性必修不低于 42 学分,选修选课不低于14 学分)是可准予毕业的条件之一。
4.学分认定工作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学校学分认定工作应接受学生、家长、社会和和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确保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附件:1.福州十八中学生模块修习学分成绩认定申报表
2.福州十八中学生模块修习学分成绩评定登记表
3.福州十八中学生修习学分成绩报告单
附1
学生模块修习成绩认定申请表
学校:福州第十八中学
姓 名 | 年级班级 | 性 别 | |||
学 号 | 学 科 | 课程类别 | (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 ||
模块名称 | |||||
修习课时(总课时数 ) | 修习课时 (等第) | ||||
修习过程综合表现 | 项 目 | 学生自评 | 小组评价 | 任课教师评价 | 等第 |
课堂表现 | |||||
平时作业 | |||||
平时测验 | |||||
习休学时 | |||||
累 计 | |||||
模块考试考核(分 值) | 等第 | ||||
获得学分 | 学生本人 (签 字) |
年 月 日 | |||
任课教师 (签 字) |
年 月 日 | 学分认定小组长(签 字) |
年 月 日 | ||
教务处审核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
附2
学科模块修习成绩认定登记表
学校:福州第十八中学
学科 | 行政班 | 任课教师 | |||||||
教学班 | |||||||||
模块名称 | |||||||||
课程类别 (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 总修习课时 | 模块学分 | |||||||
学 号 | 姓名 | 修习课时等第 | 修习过程综合表现等第 | 模块考试 考核成绩等第 | 获得学分 | ||||
任课教师 (签字) 年 月 日 | 学分认定小组 (签字) 年 月 日 | 教务处 (签章) 年 月 日 | |||||||
校长签署意见 | |||||||||
附3
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模块修习成绩报告单
姓名 | 性别 | 学号 | 班级 | |||||||
学科 | 模块名称 | 修习课时 | 学习过程综合表现等第 | 模块考试考核成绩等第 | 获得学分 | |||||
语文 | ||||||||||
数学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 | ||||||||||
政治 | ||||||||||
历史 | ||||||||||
地理 | ||||||||||
技术 | ||||||||||
艺术 | ||||||||||
体育 | ||||||||||
项目 | 获得学分 | 选择性必修、选修 | 课程名称 | 等第 | 学分 | |||||
综合实践活动 | 研究性学习 | |||||||||
社会 实践 | ||||||||||
劳动 | ||||||||||
学期 学分 小计 | 补考或重修 科目模块 |
教务处(签章)
年月日 | ||||||||
(九)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 号),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学校教育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劳动教育性质和基本理念
(一)劳动教育性质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始终,强调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倡导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必须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二)劳动教育基本理念
1.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2.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把握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
3.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4.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
二、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
(一)总体目标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2.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3.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4.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二)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结合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三)劳动教育要求 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指导学生:(1)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固化良好劳动习惯;(2)选择服务性岗位,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积极参加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3)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 1—2 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三、劳动教育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
(一)劳动教育途径
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
1.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共 6 学分,在高中三年持续开设,平均每周 1 课时。其中志愿服务 2 学分, 安排在课外时间进行,共 40 小时,高一学年不少于 20 小时,高二学年不少于 10 小时, 高三学年不少于 10 小时。以集体劳动为主,适当走向社会,选择服务性岗位和职业体验岗位,以及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其他 4 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和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统筹。
2.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学科教学中要有重点地渗透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
3.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
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学校布置学生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每天半小时。另外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开展“一生一技能”系列劳动技能活动竞赛,积极畅行“请进来,送出去”方式,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不同年段不同时间进行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由德育处组织实施。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德育处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端午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
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组织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事迹,让师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二)劳动教育关键环节
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从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出发,把握劳动教育任务的特点,抓住关键环节,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
1.讲解说明。高一上学期重点围绕劳动为什么、是什么问题,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加强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正面引导,指明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普通劳动的危害,让学生明辨是非。加强劳动知识技能的讲解,让学生认清事理,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原理、程序、规则,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技术。讲解要与启发思考、示范、练习等结合起来。
2.淬炼操作。高一下学期重点围绕如何做的问题,注重示范与练习,让学生会劳动。 强化规范意识,注重从最基本的程序学起,严守规则,避免主观随意。强化质量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每个步骤、环节都要精准到位。强化专注品质,注重引导学生 对操作行为的评估与监控,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有始有终。
3.项目实践。高二重点围绕劳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完成真实、综合任务,经历完整劳动过程。注重劳动价值体认,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需求,选择和确定劳动项目。强化规划设计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对项目实践进行整体构思,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不断优化行动方案。强化身体力行,锤炼意志品质,敢于在困难与挑战中完成行动任务。
4.反思交流。各年段要围绕劳动价值意义的建构,引导学生总结、交流,促进学生形成反思交流习惯。指导学生思考劳动过程和结果与社会进步、个体成长的关联,避免停留在简单的苦乐体验上。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劳动的体验和收获,肯定具有积极意义的认识,纠正观念上的偏差。将反思交流与改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长。
5.榜样激励。围绕劳动的精神追求,树立典型,激发劳动热情。德育处应遴选、树 立多类型榜样,不仅要有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还要有身边劳动表现优异的普通劳动者和同学。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榜样的具体事迹中领悟他们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在日常劳动实践中努力向榜样看齐。
(三)劳动教育评价
劳动素养已纳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应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督促工作小组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1.平时表现评价
指导学生在平时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进行记录,教师及时予以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要覆盖各类型劳动教育活动,明确学年劳动实践类型、次数、时间等考核要求。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注重从行为表现中分析把握劳动观念形成情况。以自我评价为主,辅以教师、同伴、家长、服务对象、用人单位等他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改进。教师要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情况,收集整理相关制品、作品等,选择代表性的写实记录,记录到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学生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2.学年综合评价
学年结束时,依据学段目标和内容,结合综合素质档案分析,兼顾必修课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建立诚信机制,实行写实记录抽查制度,对弄虚作假者在评优评先方面一票否决,性质严重的应严肃处理。学年综合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学生毕业依据之一。
3.劳动素养监测。
依托督导室,定期组织开展关于学生劳动素养状况调查,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的监测。发挥监测结果的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
四、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
(一)整体规划劳动教育
做为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本地和本校实际情况,劳动教育工作小组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形成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方案要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课时安排、主要劳动实践活动安排、劳动教育过程组织与指导及考核评价办法等。同时要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阶段性教育要求,研究制定“学年劳动教育计划”,对学年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作出具体安排,细化有关要求。使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活动计划相互配套、衔接,形成可持续开展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在劳动教育规划时要注意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关系
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都是劳动教育的必要内容。理论学习重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世界”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主张以及劳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作为行动的指南。实践锻炼重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真正有用的实际本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规划劳动教育时,要两者兼顾,坚持以实践锻炼为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必要的劳动实践经历,不能只是口头上喊劳动、课堂上讲劳动。要通过学生实践前的计划构想、实践中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后的反思交流,加深对有关思想理论、法规政策的理解,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统一。
2.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
在开足专门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
3.劳动的传统形态与新形态的关系
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贯穿始终。在安排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项目时,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顾使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劳动。
(二)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
1.劳动教育工作小组名单: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 分管德育副校长 分管安全副校长
成员:德育处主任 教务处主任 总保处主任 生指组组长 德育处干事 各年段长、班主任
组长及副组长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
根据劳动教育需要,明确德育处为劳动教育责任人,进行劳动教育规划、组织实施、评价等,教务处配齐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师,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办公室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作用,团委少先队利用少先队、共青团、党组织以及学生社团等各方面的力量,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家长、社区和共建单位资源,聘请专业人士担任我校劳动实践指导教师。
2.劳动安全风险防范与管理
工作小组要把劳动安全教育与管理作为组织实施的必要内容,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
依据学生身心发育情况,适度安排劳动强度、时长,切实关注劳动任务及场所设施的适宜性。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操作规范,强化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特别关注劳动过程中的卫生隐患,按照疾控、卫生健康部门及行业有关规定,采取相应措施,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3.协同实施机制
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宣讲、网络媒体等途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让家长主动指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家庭、社区劳动任务;同时要与社会实践基地共同开发并实施劳动教育课程。
五、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与专业支持
(一)条件建设
1.丰富和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同时应加强与周边社区、福利院、医院、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公共场所等共建单位联系,作为服务性劳动基地。
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学习、生活有关场所,逐步建好配齐劳动技术实践教室、实训基地,丰富劳动教育资源。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劳动课教师管理要求,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为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创造条件。
3.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加强劳动教育设施建设,建立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同时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二)加强专业研究和指导
1.加强劳动教育研究与指导。鼓励和支持教科室设立劳动教育研究项目,开展跟踪研究、行动研究,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
2.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鼓励学术团体、班级收集整理反映劳动先进人物事迹和精神的影视资料,组织研发展示劳动过程、劳动安全要求的数字资源,梳理遴选来自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形成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包,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
(三)督导评估与激励
1.加强对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督查。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对劳动教育开课率、学生劳动实践组织的有序性,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保障措施的有效性等进行督查和指导。督导结果要向社会及家长公开,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
2.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激励机制。依托有关专业组织、教科研机构等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激发广大师生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动力。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思想,大力宣传劳动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六、附则
(一)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二)本方案由劳动教育工作小组负责解释。各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并报教务处备案。
附
福州第十八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安排表
高中部 | ||||
学期 | 高一上 | 高一下 | 高二上 | 高二下 |
课程 | 技术与职业探索 | 家政生活 | 人工智能初识 | 纸艺花制作 |
学分 | 1 | 1 | 1 | 1 |
备注 | 与通用技术 融合 | 校内实训基地 | 与科技创新融合 | 校内实训基地 |
开展脱贫攻坚、助老助残、生态建设、实践培训、社区服务、大型活动、网络文明、文化建设、平安福州、公益支教等十大类志愿者活动,三年不少于40学时,共2学分。高一每学年不少于 20 小时,1 学分;高二每学 年不少于 10 小时,0.5 学分;高三每学年不少于 10 小时,0.5 学分。 |
(十)福州第十八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 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教基〔2020〕29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闽教基〔2020〕32号)等文件精神,研究性习”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的社会要求学生具备三方面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这就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活动要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老师的教学活动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科学精神、科学品格的指导。学生要研究,老师要指导学生研究。为了开好这门全新的课程,经校务会议讨论并制定实施方案,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纳学习是为适应时代需要而探索出的新的学习模式,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开展“研究性学入规范、有序、有效的轨道中运作。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必修课。开展过程中坚持以科学的人文的思想作为指导,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即通过教师的参与,以人文.社会为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打好学科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想象力及实践能力,学会寻找信息源,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具体的课程目标有多重指向,一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三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开拓新的教育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二)对学校的要求
1.贯彻学校内涵发展之路的方针,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创名牌教育工程。
2.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探索该课程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提升智慧校园建设层次,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程体系。
3.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探索学校培训教师的新模式。
4.开拓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辐射周边教育,推动区域教育的发展。
(三)对教师的要求
1.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4.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开展课题研究,提高理论素养和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科研能力。
(四)对学生的要求
1.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敏捷性。
3.培养与学校生活、职业生活和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工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人文情怀。
4.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确立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
1.成立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成 员:教务处、德育处负责人
2.研究性学习工作小组
组 长:各学科备课组长
组 员:各班班主任、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
3.“研究性学习课程”评审委员会委员
⑴领导小组全体成员
⑵各学科教研组长
4.“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指导教师:全体任课教师 、部分校外专业人士,以及部分学生家长。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织实施
1.集中培训进行通识教育。高一新生入校后,学校统一组织2-3天的时间集中新课程、新高考培训。研究性学习做为学校必修课程,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之前对师生完成全员培训,这样对研究性学习就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指导课程的开设和课程的操作就游刃有余。
2.指导教师提供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根据专业特长给出课题研究方向,学期初教务处收集老师的研究方向。在规定时间,让喜好、兴趣相同同学进行网上课题研究方向选择,每个研究方向选择人数为30-35人。
3.建构研究课题。对于课题研究方向相同学生,指导教师根据研究方向与学生进行双项沟通,设置不同课题,按照4-6人一个小组进行研究方向内分组。
4.汇总课题和分组名单。网上选择研究方向后,指导教师向教务处提供各小组名单,由教导处统计出各门课程选修学生名单,一式三份,送任课教师及学生所在行政班班主任各一份,教导处留存一份。综合考虑学校现有资源,由教务处统筹安排各研究方向的课题指导地点。
5.组织分工。研究性学习小组组长负责课题的组织研究,小组内部实行明确的课题分工,每个组员都主动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研究工作。建议学生利用部分节假日进行一些调查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的分析处理等工
6.过程跟踪与指导。指导教师是学生研究性课题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策划者,教师要全面参与指导过程,落实结果,实行责任制。
高一、高二学年完成四个研究性课题,每学期完成一个。其中每学年上学期完成的课题1个学分,下学期完成一个课题2学分,共6个必修学分。
四、教师职责
班主任职责:对全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负责。协助培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条件和安全保障.负责班级各个实践环节的组织协调.协助评审小组和专家进行最后的学分认定。
指导教师职责: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每位高中教师每学期至少申报一个研究性课题的指导方向,努力创设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根据教务处通知的选课时间,学生按照研究方向进行网上选择,每个研究方向人数不得超过35人。指导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杜绝学生进行选择。指导教师对学生要认真对待,对同一研究小组人员按照4--6人进行小组分组,并给出研究方向下的具体课题名称供学生研究。协助各小组进行组内人员分工和制定小组计划、调查方法和实验设计。适时点拨学习小组在研究活动中产生的困惑,要注意依据学生的思路,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意见供学生参考选择,并填写好每次活动记录中的导师意见。教师必须指导课题组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对学生所写的论文报告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提供有关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对实践中的体验、感悟或调查、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发散性的思考分析和总结。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每学期第1.2周)
1.研究性学习动员 2.专题辅导讲座 3.师生分别初步选题
4.年级汇总形成研究主题 5.确定研究课题
(二)选题阶段(每学期第3.4周)
1.开设辅导讲座,编辑辅导材料 2.根据学生选题,组成学生课题组
3.学生选题调查 4.学生各组交流调查情况
(三)开题评审阶段(每学期第5.6周)
1.学生撰写开题报告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3.开题评审活动
(四)实施阶段(每学期第7—16周)
1.问卷调查 2.实验论证 3.走访 4.科研方法指导
(五)课题成果展示和交流(每学期第17—18周)
1.整理分析资料 2.数据处理 3.选择成果展示形式
4.撰写结题报告 5.成果展示 6.各组按规定提交所有材料
7.学生自评.互评 8.指导教师评定
六、评价要点
1.对学生
学生态度:主动性.创意.协作.完成任务情况.采纳他人意见等。
学生资料研究能力:查阅资料数量和质量.使用新技术.向周围人请教.对资料的研究和利用等。
学生研究能力:研究方向的清晰.研究方案的可行.研究手段的选择.对研究中涉及到的各种现象的解释;对研究结果的表述和发挥;科学术语的使用,各种软件的使用等。书面文字材料.原始资料的保存和整理,研究问题的表述.总结等书面材料的质量等。
答辩:报告的结构.主要观点的突出.对内容的理解.论据的质量.仪态和表达能力等。
2.对教师
工作态度:主动性.与其他老师协作.指导的到位与及时.与学生的平等民主关系.事先认真准备等。
指导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善于点拨学生的创造火花和欲望,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了解校内外教育资源,能指导学生规范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能认真备课撰写教案等。
继续学习:主动学习本学科前沿知识,关心相关学科知识内容,会使用各种新技术学习,能开设有关科研方法和本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
课题研究: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思想明确,材料数据详实,结论科学。对实践具有的指导作用有所发挥并得到验证,结题报告表达明晰。
七、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由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负责,由研究性学习课程工作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开题评价20%+中期评价20%+结题评价20%+《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20%+个人总结20%”的权重计算每个学生的总得分后,按照 “合格”、“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给出四个等级,不及格者不予以学分。评价结果汇总报教研室和教务处存档。
(十一)福州第十八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 全省、全市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闽政〔2016〕20号)、《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2019〕5号)、《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闽教基〔2020〕29号)、《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闽教基〔2020〕3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
一、考试性质与原则
(一)考试性质。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实际,由省级或地级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高中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有利于促进普通高中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适合其办学特色和培养要求的学生,促进普通高中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
(二)考试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关系,推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坚持素质教育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面考核,引导学生认真修习国家规定课程,促进全面发展。坚持自主选择,为每个学生提供选择机会,促进学生学会选择,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坚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促进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与高校考试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整体设计,积极稳妥推进,促进高中改进育人方式,为高校科学选拔学生提供支持。
二、考试科目与类别
(一)考试科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14门科目。其中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按照福建省教育厅制定的《福建省普通高中实验(实践)操作合格性测试要求》组织相关学科实验(实践)操作合格性测试。
(二)考试类别。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两类。14门科目均设置合格性考试,其中外语科目合格考试原则上选择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另外设置选择性考试。
三、考试内容与方式
(一)考试内容。考试内容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含学业质量要求)和国家相关教学文件为依据。坚持立德树人,科学设计命题内容,注重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合格性考试范围为各科目要求的必修课程内容。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选择性考试范围为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容。
音乐、美术:按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相关要求,结合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和学生选修情况确定考试范围。
体育与健康: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的通知》(闽教基〔2020〕39 号),按照市教育局统一要求必修必学(占总成绩40%):50米跑、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立定三级跳远、跳远、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等,由学生按性别选择其中一项考试。必修选学的运动技能实践考试(占总成绩40%)由学生从设区市公布的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民族民间体育类、水上和冰雪类、新兴运动类等六个系列考试项目中选择一个学校有开设的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进行考试。必修选学运动技能实践考试中,考生若选择田径类进行考试,则其所选具体项目不能与其在必修必学田径中所选择的项目相同。
学科模块实验考查科目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考试根据市教育局统一安排考查范围。
考试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内容,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做到题量适度、难易适当。
(二)考试方式。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合格性考试实行书面闭卷笔试,考试时长不少于90分钟,其中外语科目含听力考试,英语听力将适时采取听说方式考核、采用人机对话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7门科目合格性考试均实行书面闭卷笔试,信息技术科目合格性考试实行无纸化上机考试,考试时长不少于60分钟。
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科目合格性考试,包括学科素养和技能测试,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科目另设实验(实践)操作合格性测试,
体育与健康笔试题型结构分为选择题和判断题。选择题 15 题,判断题 10 题,每题各 4 分,满分 100分。
美术学科考试时间共为 90 分钟,笔试时间和技能测试时间各 45 分钟(技能测试在选择性必修模块中选定其中两个模块进行测试)。美术学科笔试试卷以“美术鉴赏”模块或其他模块中有关美术理论知识类内容为主,客观题型一般不超过试卷总分的 50%。
音乐学科笔试时间为 45 分钟,技能测试考试具体时长由福州市市会考办统一规定,每位学生技能测试时长不超过 5 分钟。音乐学科笔试试卷以“音乐鉴赏”模块及其他课程模块中有关音乐理论知识类内容为主,其中通过聆听音响作答的内容不少于试卷总分的 50%。
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科实验(实践)操作合格性测试按照福州市市会考办通知时间集中进行,以现场考查、现场评分的形式进行,测试时长为 20分钟。考生在测试正式开始前 15 分钟,在所选定的 3 项考查项目中以抽签的形式选择 1 项,独立考试。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选择性考试均实行书面闭卷笔试,考试要求和时长另行公布。
四、考试组织与实施
(一)考试对象。普通高中在校生须参加所有科目(含操作测试项目)合格性考试。准备参加6月份高考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高校招生要求,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2门,参加选择性考试。
(二)报名方式。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普通高中在校生由福州第十八中学集体报名。
(三)报考次数。普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相关科目合格性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可补考1次。补考仍不合格者,可在离校后2年内继续申请补考。
选择性考试每年组织1次,限报考当年统一高考的考生参加。选择性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仅限当年有效。考生若再次参加高考,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可更换。
(四)考试组织。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通用技术5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由省级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实施。
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科目合格性考试和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4门科目实验(实践)操作合格性测试,由福州市市会考办按省定标准与要求统一组织实施。在学校具体实施中,接受省、市、县(区)巡视和对非省级统考科目(项目)的过程性监管。
(五)考试时间安排。高中各科目学业水平考试相应安排在高中三个学年进行,学生在完成必修学分课程的基础上根据福州市教育局统一要求按考试时间安排参加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选择性考试安排在高三年级6月份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普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合格性考试不合格的,补考可参加首考后下个学期或之后学期相关学科合格性考试,体育与健康补考安排在同一学期的6月份。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4门科目实验(实践)操作合格性测试原则上安排在相应科目省级统一笔试时间前后一个月内进行。
福州十八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安排(2022级)
年级 | 考试科目 | 考试时间 | 考试类别 |
高一 | 化学、生物、地理 | 2023年6月 | 合格性考试 |
高二 | 思想政治、物理、历史、信息技术 | 2024年1月 | |
数学、英语、美术、通用技术 | 2024年6月 | ||
高三 | 语文、音乐 | 2025年1月 | |
体育与健康 | 2025年4月 | ||
历史、物理(限 2 选 1) | 2025年6月 | 选择性考试 | |
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限 4选 2) |
五、考试成绩评定与使用
(一)卷面分值。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通用技术10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笔试和信息技术上机考试每门满分100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
(二)成绩呈现。所有科目(含操作测试项目)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通用技术10门科目笔试和信息技术上机考试,合格分数线为60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4门科目的实验(实践)操作项目按测评标准评定成绩是否合格。
选择性考试物理、历史以原始分呈现,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成绩以等级转换分形式呈现。
(三)成绩使用。
1.高中毕业认定。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各科目(含操作测试项目)成绩合格,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在5年内全部达到合格要求者,由福州市教育局颁发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证书,并作为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证明。
2.高校招生录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高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选择性考试成绩,物理、历史原始分满分各为100分,采用原始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原始分满分各为100分,以等级转换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具体折算办法按省教育厅赋分办法有关文件规定执行。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不含实践操作)合格性考试成绩作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具体按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3.高中课程管理与质量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评价高中学校课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学校通过分析研究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加强反馈与指导,促进学校改进教育教学。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为了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工作的管理,学校成立相关工作机构,在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学业水平备考、考试、考场布置及突发事件处理等考试工作,做好组织协调,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确保学业水平考试顺利实施。具体安排如下:
1.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成 员:教务处主任 德育处主任 总保处主任 各学科教研组长
2.工作小组
(1)考务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 集备组长黄
(2)安全组组长:分管德育副校长
组员:高中各年级班主任和年段长
3.巡视监督组组长:书记
组员:教学副校长 教务主任
4.后勤保障组组长:分管后勤副校长
组员:总保处主任 校后勤人员
5.医务组:校卫生室技术人员
(二)加强教学管理。学校严格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每个学期授课科目数量,严禁压缩课程授课时间,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强化实验教学。尊重学生选择权,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优化选课走班教学组织形式。
七、其他事项
(一)本方案从2020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全面实施。2018、2019级普通高中学生按《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闽教基〔2016〕53号)及有关规定执行。
(二)普通高中在校生须先报名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后,方可参加选择性科目考试。
(三)从外省(区、市)转入我校的学生,根据其原就读地的省级主管部门提供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证明,承认其相应科目合格性考试成绩但仅作为毕业依据;参加我省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录取的,需按规定参加我省相关学科合格性考试。对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依据的选择性考试科目,需参加我省选择性考试方可认定成绩。从我省转出外省(区、市)的考生,成绩证明由省教育考试院出具,到接收的省份按规定申请成绩认定。
(十二)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中发〔2019〕45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闽教基〔2020〕32 号)、《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闽教基〔2020〕29号)、《福建省 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闽教基〔2020〕33 号)等文件要求,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进行过程性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社会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促进学校转变育人方式,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状况,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提供重要参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发展性。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加强学习和生涯规划的指导,促进学生反思,明确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潜能优势,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坚持客观性。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作客观记录和写实性描述,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做到事出有据、评价客观。
(三)坚持公正性。严格规范评价程序,建立健全公示举报制度、申诉复议制度、诚信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评价结果真实可信。
(四)坚持可操作性。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评价过程应简便、直观、易操作,实现评价操作与管理的信息化。
三、工作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各副校长
组 员:德育处主任、教务处主任、办公室主任、学生代表、校家长委员会主任
主要职责:
1.组织培训和宣传工作;
2.负责领导和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3.负责制订《福建省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相关制度和具体操作程序;
4.组织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及时对评价实施的过程、效果进行监控,表彰
先进,惩戒违规违纪人员;
5.审定评价结果,受理咨询、申诉和复议申请。
(二)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小组
组 长:德育处主任
组 员:德育处成员、教务处成员、各年段段长、各班级班主任
主要职责:
1.负责实施《福建省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2.做好《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和相关制度的宣传工作;
3.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班级评价小组
并组织各项目的评价实施;
4.监督和指导各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5.审定上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相关材料;
6.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信息的管理、输出及公示工作;
(三)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综合素质班级评价工作小组
组 长:各年段段长
副组长:各年段班主任
组 员:科任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
主要职责:
1.按照学校的要求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宣传和培训;
2.按照评价程序完成各项工作,指导本班学生做好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
3.检查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
4.负责对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审核;
5.接待家长来访和咨询。
四、评价内容
(一)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情况。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等专题教育情况,参加党团社团、主题班会等情况,遵守《中小学生守则》情况,反映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友善、团结互助以及责任担当等现实表现。客观记录学生品德日常表现和关键表现,学生违规违纪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个人档案。
(二)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重点记录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成绩和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修习情况,各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发展情况,特别是核心素养培养、优势学科学习、学业专业规划、实验实践操作能力发展等情况。
(三)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卫生意识、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心理素质、安全素养等。重点记录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掌握情况,1-3项体育运动技能发展水平,体育运动效果与比赛成绩,每天1小时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自我认知与发展规划情况,安全知识技能和安全行为习惯等。
(四)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记录学生《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测试主要结果,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经历与成果等。
(五)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情况。重点记录学生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艺术、环境保护以及法治、科普、国防、安全、健康等各类主题实践情况,参加自然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情况,每学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次数、天数。
(六)劳动素养。主要考察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情况。重点记录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主动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情况,学时(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分完成情况,注重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体现,真实反映学生个人生活事务处理,主动服务他人和社会,生产工具使用、相关劳动技术掌握以及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养成情况。
五、校级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的使用
学校依托第三方搭建学生校级电子化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并实现与省级综合素质平台一键对接。校级电子化评价平台对全体师生常年开放,实时完善收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材料。具体步骤是:
1.师生可实时上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六个维度过程性评价过程性材料。
2.教务处每学期末把学生学业成绩导入平台。
3.德育处每学期末把学生综合类获奖情况导入平台,并附佐证材料。
4.学校团委每学期末把学生参加社团情况导入平台。
5.每学期末由班级、年级、校级三级评议小组进行评议,评议无异议后在校级平台公示。
6.在上级规定时间内,将校级平台数据与省级综合素质评价平台进行对接,每学期形成一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六、评价程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依托校级平台基础材料整理后,在“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省级管理系统)完成。我校在学生入学后在系统上为其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档案,及时录入学生各个维度在各学期的发展结果,学生毕业前汇总生成《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附后)。评价记录要遵循如下程序:
(一)写实记录。我校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制度,制订符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的学生成长记录册。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成长过程中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及时填入学生成长记录册。材料收集可以灵活采取文字、照片、录像等形式。
(二)整理遴选。每学期末,教师指导学生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和典型事实材料及其他有关材料。重要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可信、有据可查。寒暑假材料计入下一学期。高中毕业前,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在整理遴选材料的基础上撰写自我陈述报告和典型案例材料,并撰写简要评语,客观、准确揭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出其发展方向和要求。
(三)公示审核。除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外,每学期末或次学期初,学校必须在班级、公示栏、校园网、校级电子化过程平台等位置,将拟录入省级管理系统的学生综合素质信息内容(见表二)及其佐证材料进行公示,公示时间原则上不少于5个工作日,确保材料真实客观。
(四)录入系统。次学期初,学生等用户及时将经公示无异议的信息内容填入省级管理系统中的相关位置,班主任及有关教师负责审核确认录入的信息。学校负责将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参加的校内活动情况等录入省级管理系统,每学期形成一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由省教育考试院负责导入。学校要严格按照评价程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学期相关信息核实与确认提交工作。信息确认提交后,学生、教师、学校可按规定的权限,查看相关内容,但不得更改。如确需更改,学校须在公示后提出申请并逐级报批,最后由设区市教育局审核修改。
(五)形成档案。学生高中毕业前,学校根据每学期录入的材料进行归类汇总,由省级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经学生确认后在本校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经学生、班主任、校长签字以及学校盖章后存入学生档案,并提供高等学校招生使用。
七、材料应用
(一)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更好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指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明确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将作为学生高中毕业资格综合评判的依据。
(二)推进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引导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按照新课程方案要求,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加快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三)服务高校科学选拔人才。通过省级管理系统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档案提供给高校,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八、制度保障
(一)公示与举报制度。凡录入省级管理系统、不涉及个人隐私的一切信息,都必须在适当的范围、以适当的方式公示,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监督。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应设立投诉和举报电话、信箱等,畅通举报渠道,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可以向学校、福州市教育局投诉举报。
(二)申诉与复核制度。学生对每学期生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和最终生成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进行确认,如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向德育处提出复核申请。接到申请后,相应负责处室应限时进行调查、复核,并将复核结果告知学生。学生对复核结果仍有异议的,可向福州市教育局书面提出复核申请。
(三)抽检和追究制度。教师是重要的一线指导员、观察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记录与整理,也是研究性学习,需要老师的方法论指导。对学生来说,去掉了“互评、他评”环节,不是说真实性不重要,而是学生要负起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责任。特别是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校录取相关后,真实性是学生生命线,一旦涉假,今后结果倒查回来,轻则被计入学生档案,严重的会直接影响学生录取甚至大学就读资格。对于学生的写实记录、代表性重要活动及典型性事实材料,教师应当予以审核。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监管,建立健全抽检制度,对档案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抽查。对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的,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九、组织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校成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组,负责完善规章制度和监控评价过程,全面监督、指导学生及学校相关部门做好评价工作,做好咨询、投诉、复核等事项的服务与处理。加强督导,把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作为评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健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我校委托中教(福建)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研制、开发、维护校级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过程评价平台,及与省级管理系统数据对接,保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坚持常态化实施。我校成立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建立健全学生成长记录规章制度,科学确定本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负责受理学生的申诉与复核工作。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能力。坚持常态化实施,指导学生及时收集整理材料、开展自我评价,避免集中突击。充分发挥学校党团、学生组织的作用。
十、其他事项
本项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对 2020 级及以后学生全面实施。2018、2019 级普通高中学生按《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闽教基〔2016〕53 号)及有关规定执行。
外省(市、区)转学进入我校高中就读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由福州市教育局审核认定后录入省级管理系统。其中,转入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按照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关规定执行。
本制度由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附件:1.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略)
2.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公示举报制度
3.福州第十八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申诉与复核制度
4.福州第十八中学综合素质评价抽查和问责制度
附2
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公示举报制度
为确保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和谐、均衡、公正,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过程严谨、操作规范、程序到位、结果公平公正,确保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制度。
一、公示时间及范围
除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外,学校将于次学期初(开学第二周)在校级管理系统上,将拟录入省级管理系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及其佐证材料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 5 个工作日,确保材料真实客观。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对下列情形持有异议的,可按规定要求和程序进行举报:
1.对自己综合素质评价材料有异议的;
2.对同学综合素质评价材料有异议的;
3.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的其他情形有异议的;
4.发现评价工作中舞弊现象的;
5.发现评价工作过程不到位,审核随意性大的;
6.评价教师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的。
二、监督举报时间
监督举报的时间为公示期间内,公示期届满(5 个工作日)概不受理。
三、申诉方式
1.网络申诉:在校级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的“我同学的综合素质评价”项目中,点选有异议的内容,点击“我有意见”,在弹出的窗口中进行申诉。
2.电话申诉:0591-87516857(德育处)。
3.书面申诉:德育处信箱。
四、监督举报要求及结果反馈
1.举报要求采用实名制,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证据确凿,求结有理。
2.相应部门要在举报材料上交一日内做出结果反馈。
五、申诉委员会名单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德育分管副校长
教学分管副校长
组 员:德育处负责人、教务处负责人、各年段长
六、附则
1.本项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公示举报制度》 同时废止。
2.本项制度由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附3
福州第十八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申诉与复核制度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中发〔2019〕45 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中发〔2020〕7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 号)《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闽政〔2019〕5 号)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闽教基〔2020〕29 号)等文件要求,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学校综评领导小组加强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监管,结合我校实际,建立健全申诉与复核制度。
一、指导思想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进行过程性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社会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促进学校转变育人方式,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状况,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提供重要参考。
二、领导小组
组 长:校 长
副组长:各副校长
组 员:德育处主任、教务处主任、办公室主任、学生代表、校家长委员会主任
三、申诉与复核流程
学生对每学期生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和最终生成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进行确认,如有异议,可以在校平台及省平台向学校提出申诉与复核申请。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接到申请后,将在 5 个工作日内进行调查、复核,并将复核结果告知学生。学生对学校复核结果仍有异议的,可向福州市教育局书面提出复核申请。
四、附则
1.本项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抽查和问责制度》同时废止。
2.本项制度由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附4
福州第十八中学综合素质评价抽查和问责制度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中发〔2019〕45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闽政〔2019〕5 号)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闽教基〔2020〕29号)等文件要求,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抽查和问责制度。学校综评领导小组加强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监管,建立健全抽检制度,对档案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抽查。对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的,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一、指导思想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进行过程性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社会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促进学校转变育人方式,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状况,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提供重要参考。
二、领导小组
组 长:校 长
副组长:各副校长
组 员:德育处主任、教务处主任、办公室主任、学生代表、校家长委员会主任
三、抽检方式
年段工作小组每学期初对上学期每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进行抽检,抽检人数不少于本班学生的 5%;领导小组抽检每学期对全校学生进行抽检,抽检人数不少于班级学生的 2%。
四、问责流程
领导小组抽检——发现失真问题——反馈至相应负责人——反馈至班主任——反馈至相应学生
五、问责方式
学生:一次抽检中,发现3项及3项以下内容不真实,责令整改;一次抽检中,发现 3 项以上内容不真实,全校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一学年抽检发现1项以上内容不真实,取消该学年校内评优评先资格。
班主任:一次抽检中,发现3名学生及3名以下学生内容严重失真,责令整改;一次抽检中,发现3名学生以上内容不真实,全校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一学年抽检发现3生以上内容不真实,取消该班级校内评优评先资格。
相应模块负责人:在校级抽查前应组织自查,有失真数据及时反馈处理。
六、附则
1.本项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公示举报制度》同时废止。
2.本项制度由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十三)福州第十八中学发展指导与规划三年实施方案(2021级)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 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2019〕5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教基〔2020〕29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闽教基〔2020〕32号)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闽教基〔2020〕33号)等文件精神,立足福州第十八中学实际,借鉴省内外新高考和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适应时代的需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高考改革,努力创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课程改革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和造就具有终身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学校发展指导与规划教育组织机构
建构生涯规划教育组织结构,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的合力,形成机构专业化,人员专业化的工作机制,确保生涯规划教育有序、高效开展。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分管德育副校长
组 员:教务处、德育处、年段长、各学科教研组组长
三、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建构学校、家庭、社会 “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模式
学校教育是高中生接受生涯教育、理解生涯发展最主要的方式,著名生涯理论学者舒伯认为“生涯发展课程是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最适宜方式”,所以我校将生涯发展纳入学校课程,不仅将生涯作为一个教学科目,而且将生涯发展的概念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中去。
生涯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学校,还需要家庭的参与,学生的成长的痕迹渗透了父母抚育和教导的烙印,父母影响着子女职业发展,所以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校开发家长课程,通过家长学校培训的方式,让家长具备生涯相关知识,使家长成为指导学生生涯规划的教学资源。
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共同体,通过邀请各行各业优秀校友、知名专家、成功人士、教育部门,助力学校生涯规划的课程,学生提早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体验生涯教育不仅仅存在与校园象牙塔内,更重要的是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体验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认识自我,分析资源,进行生涯探索。
(二)课程目标
1.探索(知己)
生涯教育第一大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自我觉察。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有所成就的人而言,了解自己的需求、能力、不足,并且能坦然面对“自己”非常重要,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没有最好的规划,只有做最适合自己的规划。以生涯规划校本课程为主要载体,通过标准化心理测验与探索性的活动,试探自己人格特征、兴趣、能力、价值观,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良好的自我概念,思考评估未来发展的方向。
2.生涯探索(知彼)
生涯教育的第二大目标是让学生进行生涯探索。即外部环境资源的探索,包括:升学资料探索(新高考动态、专业设置、院校信息等)、职业资料探索(行业信息、职业角色、职业发展新趋势)、家庭资源探索(家族生涯、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社会环境资源探索(社会新动态、未来发展动态)。通过生涯规划校本课程、职业实践体验活动课程,在了解外界资源与资讯的基础上,体验职业,对工作、对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3.生涯决策(解己)
高中生生涯教育第三个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进行生涯决策。充分了解自己,做到知己;探索外部环境资源,做到知彼;最后关键的是做到解己。按照新高考的要求,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通过“知己知彼”的方式,进行选课、选考,制定适合自己的升学目标。
4.自我管理(解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是对于人的管理,规划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学生能够准确认识自己的特点,有自我规划和自主行动的意识和动机,培养自己的能力,提升个人素养;能够独立自主地行动,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够制定并实施自我发展规划,并根据环境要求作出适当调整。
(三)阶段性课程目标
根据每学年学生发展任务及课程要求的不同,分学年开展不同主题的生涯教育课程。
1.高一:适应高中、认知自我、生涯初探、指导选班
2.高二:目标调整、动机激发与维持
3.高三:高考心理调适、志愿填报指导
(四)六大课程
1.生涯规划教育校本课程
(1)生涯规划通识教育
邀请校外专家、优秀校友、家长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家长、教师,开展生涯规划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家长、教师了解新高考、掌握生涯规划基本知识。
(2)生涯规划校本选修课
心理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特点与需求的不同,开设不同主题的生涯规划选修课,如《高中生生涯规划》、《成长与成才》、《自信心训练》、《时间管理》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兴趣进行选课。
2.职业实践体验课程(直接体验、间接体验)
(1)家长作为课程资源,邀请家长到校与师生进行座谈,让师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工作的基本特质与条件。
(2)利用寒暑假等社会实践时间,让学生走进职业,感受职业,体验职业,让学生对于职业有更直观的认知。
(3)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实践体验活动,如生涯规划演讲、模拟选课报志愿、生涯规划书评选,将活动作为载体,让学生对生涯有更全面的认识。
3.多元智能发展活动课程
利用运动会、校园科艺节,发掘开发学生多元智能,能够更全面评估学生素养,让学生建立对学习和自我的信心。
4.成长发展课程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验、性格测验、职业兴趣测验,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跟踪学生,收集成长的记录,建立成长档案,记载重要收获,形成高中三年的成长轨迹。
5.家长学校课程
利用家长会,开展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普及化教育,同时招募志愿者家长生涯导师,在周末沙龙开展师资培训,让家长具备生涯相关知识,使家长成为指导学生生涯规划的导师。
6.生涯规划师专业化课程
定期聘请专家到校对学校教师生涯教育普及培训,实现全员胜任生涯规划教育。开设精品化课程,选拔优秀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生涯规划教育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我校生涯教育骨干队伍。
四、阶段性实施方案
详见附件1
五、学生评价
1.每学期完成职业体验手册,并备有完整的资料。
2.学生学分认定
3.优秀学生作品展示
六、预期重要成果
1.职业体验手册(生涯档案)
2.导师规划手册
3.生涯规划校本课程
4.生涯规划课程评价体系
附
2021级高一生涯规划活动安排
教育 主体 | 内容 | 具体内容 | 实施方式 |
学校教育 | 生涯规划教育校本课程 | (1)生涯规划通识教育:邀请校外专家、校内生涯规划骨干教师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家长、教师,开展生涯规划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家长、教师了解新高考、掌握生涯规划基本知识。 | 2021年10月21日家长会 2022年5月12日家长会 2021年10月30日、11月2日 学生选科指导 |
(2)生涯规划校本选修课:学校心理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特点与需求的不同,开设不同主题的生涯规划选修课如《高中生生涯规划》、《成长与成才》、《时间管理》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兴趣进行选课。 | 生涯规划校本选修课 林婷婷老师开设《生涯规划》课,荣获福州市2018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 ||
(3)主题班会:班主任运用团队辅导的原理,根据学生生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阶段性问题,开展辅导活动,解决班级学生生涯规划过程的共性问题。 | 2022年3月26日 朱云生主任开设市级生涯规划主题班会《高中生职业体验和经验交流》 | ||
多元智能发展活动课程 | 利用学校运动会、校园科艺节等趣味活动,将学科知识融入活动中,发掘开发学生多元智能,探索生涯能力,让学生建立对学习和自我信心。 | 23届科艺节 47届运动会 | |
成长发展课程 | 研发成长记录册——《天行健》,指导学生如何度过高中三年,正确认识自己,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跟踪学生,收集成长的记录,建立成长档案,记载重要收获,形成高中三年的成长轨迹。学生可以根据记录的成长轨迹,进行分析与反思,从而做出自己的生涯决策。 | 成长记录册 | |
生涯规划师专业化课程 | 定期聘请专家到校对学校教师生开设涯教育培训,实现全员胜任生涯规划教育;选拔优秀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生涯规划教育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建立我校生涯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 生涯规划导师制度,定期开展生涯规划培训 | |
家庭教育 | 家长会、家长课程 | 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不能单纯依靠学校,还需要家庭的参与,学生的成长的印迹渗透了父母抚育和教导的烙印,父母影响着子女职业发展,所以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校开发家长课程,通过家长学校培训的方式,向家长提供系统和科学的家庭教育专业知识,让家长具备生涯相关知识,使家长成为指导学生生涯规划的得力的帮手。 | 邀请团省委12355专家进校开展落地家长课程,共12次,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合作。 |
社会实践教育 | 职业讲座活动 | 将家长、优秀校友、共建单位作为课程资源,邀请到校与师生进行座谈,让师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工作的基本特质与条件。 | 2022年1月25日、2022年3月5日开展“家校共联,走进职业”——福州第十八中学学生家长生涯讲座 优秀校友进校园 |
“工作影子的任务”、“亲身职业体验” | 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体验职业,在真实情境中探索生涯,使学生对于职业有更直观的认知,提升学生生涯决策能力。 | 寒暑假社会职业体验活动 | |
职业实践体验活动 | 如模拟选课报志愿、生涯规划书评选,将活动作为载体,让学生对生涯有更全面的认识。 | 一学期开展2次模拟选科 | |
研究性学习 | 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开展研究性学习 |
(十四)福州第十八中学新课程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科目,是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的每个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八个必修学分。设置该课程旨在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走进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和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发展,切实优化学校师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的探究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二、指导原则
1.亲历性原则。教师应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情境,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性原则。学校应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应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学校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获得并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生存体验。
3.协同性原则。由于社会实践的开放性,活动的实施既要求学校各学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发挥作用。
4.整体性原则。学校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课程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集中学课程计划》指出“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等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社会实践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3.使学生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4.培养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社区服务
1.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主要由军训、参观和郊游、社会调查、德育基地活动、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组成。
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可包括:
1.劳动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农村地区组织学农活动。
2.军训:进行军姿训练、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3.德育基地活动:外出参观、访问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
4.校内、家庭劳动:全校性卫生大扫除,校内其他义务劳动、假期当家一周等。
5.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6.校内志愿者活动:到图书馆、实验室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担任校内义务保洁员,校内勤工俭学等活动。
7.其他各类活动:体育节、科艺节活动,观看电影、各种演出活动,参加校内外社团组织活动等。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其内容可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社区文体活动。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等。
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旅游景点、公园、图书馆、宾馆)参与管理服务(如充当义务讲解员、服务员等);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各类义卖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地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由德育处和团委负责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动员、组织、考核。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
(二)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至少由5人组成,由小组长负责。社区服务以志愿服务小组、学雷锋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结束后,要如实填写《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登记表》。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记录。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增强安全意识。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六、学分认定
(一)社会实践
1.学分设置:三年共6个学分。
2.时间要求:一学年内必须参加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原则高一集中安排一周军训,高二集中安排一周社会劳动实践(有条件的地区集中安排社会劳动实践,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劳动予以补充)。
3.认定方法: 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军训和社会劳动实践作为独立部分时间不少于一周的各得2个学分,学生三年内按时积极参加其他社会实践内容的,最多可获2个学分。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写社会实践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德育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会实践由实践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二)社区服务
1.学分设置:三年共2个学分。
2.时间要求:高一、高二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分别各获得一个学分。
3.认定方法: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写社区服务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德育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服务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十五)福州第十八中学高中新课程保障系统管理条例
课程保障系统的管理权归教务处所有。教务员使用该系统的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一、学籍管理员
1.学籍管理员负责学籍管理系统,每学期期安确定分班名单并导入系统,如有学生中途调班、转入、转出等情况应及时调整系统;
2.学籍管理员负责督促教师及时填写成绩和进行学分确认;
3.学籍管理员负责考勤管理;
4.系统中综合实践管理(研究性学习)也暂由学籍管理员负责。
二、课程管理员
1.课程管理员负责生成教师和学生账号,特别是新加入的教师和学生;
2.课程管理员利用保障系统进行每学期期初的课程设置,包括每个学科相应学段的模块名称、周课进、学分等等相关信息,然后进行人事安排和手工排课;
3.课程管理员还应负责选修Ⅱ的设置(校本课程选修课),包括开课教师和开课地点及选修学生等相关内容;
三、考务管理员
考务管理员负责系统中考务管理和学分管理,在每个学段设置相应的考试记录,并于考试结束后协助学籍管理员做好督促教师及时填写成绩和进行学分确认的工作。
(十六)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后勤管理实施方案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原来建立在行政班基础上的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变化,需要建立适应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因此,我们应该科学谋划,切实保障新高考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资源条件。
1.探索建立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配备标准。依据高中阶段学校的布局规划,合理界定学校办学规模,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室资源,按照教室的小型化、多样化和专业化要求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原则,设置不同功能的教室,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3号楼原有12间教室调整为10间行政班教室和2间教学班教室;新楼初中年段办公室调整至语数英教研组,由此可空出3间教室;实验楼物理、化学、生物各拿出一间作为走班教室。在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考虑到学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将合理配置常规实验室和功能教室、心理咨询室、探究实验室、创新实验室、体育馆、运动场地、艺体德美音工作室等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教室配置。
2.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围绕新高考、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配合学校信息中心规划本地智慧校园实施方案,组织学校建设与应用。电子班牌多用来显示学校通知信息、班级信息及当前课程信息、班级活动信息。信息内容为文字、多媒体内容、图片、视频、flash等,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新颖的师生交流及校园服务平台。夯实高中阶段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建设,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实现智能化的选科、排课、评课、成绩采集等管理活动,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学情动态诊断和个性化补救等关键问题。学校要重点发挥好各种资源平台各项功能,积极参与资源建设工作,鼓励师生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网络研修和在线指导,引导和促进师生积极参与平台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评选活动。强化省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对学校课程教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督导评估、教师发展等一系列工作开展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3.提供走班必需的物质准备
(1)对教室功能进行明确标识
在走班教学的情况下,为了充分发挥教室的作用,通常一个教室会同时充当行政班教室和教学班教室。为避免学生走班时进错教室,利用电子班牌显示学校通知信息、班级信息及当前课程信息、班级活动信息。
(2)在适当位置设置作业柜
部分学科作业采用网络提交及批阅,还有一些需要提交纸质作业的,学校将考虑在每个教室门边放置一张作业柜,上面明确标出每门学科作业存放的位置;同时避免将学生作业柜集中放在一个教室里,因为在同一时间每个学生要交多门作业,会造成教室堵塞而无法交作业。
(3)对学习场所进行特别设计
为便于学生迅速在教室里找到座位,每个教室的讲台上需张贴两张或更多学生座位表,以便对学生进行提醒。同时尽量在教室里为每个学生提供存放学习资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