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地理文化

2013-01-01

善化坊
       南北朝时期,西门旧名昇仙门,以梁王霸(相传西禅寺原为其修仙之所)升仙而得名。故其坊曰:“蝉化坊”,言霸蝉蜕而去也。负郭小巷称湖堤营,旧西湖堤也。坊有七贤行祠,昔时西门街七贤境之神,每年一赛,故有行祠。此“蝉化”是否后来讹音为“善化”,未得考证。
       唐天复元年,王审知创筑罗城四十里,设大门及便门十有六,水门三。按黄滔《天王寺碑》:大门八,便门九,水门三。南曰福安门,福安之东曰清平门,西曰清远门,其西北曰安善门,安善之东曰通远门,其东曰通津门,通津之北曰济川门,其西曰善化门。
       元贞元年,平章(古代官名)高兴于州治西南创驿馆,达西门。《闽都记》:内有忠烈孙燧祠,明嘉靖中改怀巡社学为之,今废。迤东为醋巷,亦曰富巷。南通王师桥,中有横巷,通麻竹巷、保定巷。善化坊之南,即太平桥。桥西为西水关,桥南即驿里。

       保定巷
       保定巷,旧称官园前。
       明正德二年(1507年)举人黄铿居于此。铿,富家子,幼失父,年十九犹博奕浪游。一日夜归,为老仆所诟,遂发愤。充童子试,以儒士入闱,得隽。诸书皆曰:“旋成进士”。 铿以工部(户部)郎出为剌史,见太史长揖不拜,得罪归里。
       有一名武官日传呼过其门。铿恶之,乃于巷首立石作门,故意建低其闾,使冠盖不得行而过。门额题曰“保定巷”,应该是“永保家宅安定”之意。

       湖南会馆
       湖南会馆原址在鼓楼区保定巷,今福州十八中校内,东教学楼(图书馆所在教学楼)即该馆遗址。
       会馆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典型的明清风格古建筑。坐北朝南,四面砌风火墙,墙堵均为大石板,高2米左右,正门石门框宽1米余,高2米多。入门为天井,其上原为复龟亭,斗拱繁复,惜已拆除,正座一进殿堂,面阔3间,进深7柱,前廊后堂,中用减柱法,木柱大可双手合抱,青石花纹柱础(先还保留在校内),斗拱华美;横梁长约8米,木雕精湛。
       左宗堂曾题联云:“瓯浙越梅循,海国仍持使者节;陇秦指疏勒,榕园还作故乡看”。味其语意,当系其二度来闽时所撰。清光绪十一年七月,左氏逝于福州,湖南旅榕人士曾在会馆开会追掉。
       1995年十八中扩建时,湖南会馆只保留有单层一进,遗址面积约350平方米。异地搬迁至杨桥中学内。
              (来源:福州社科网《明清福州会馆概介》;作者:杨济亮)

       敬节堂
       2008年5月,在西门福州十八中教育预留地项目拆迁工地,意外发现了当年林则徐等人组织慈善组织“敬节堂”的石碑。该石碑是研究林则徐从事慈善事业以及研究当时社会民情和妇女生活史珍贵的实物资料。
       西门善化坊发现石碑
       7月2日下午,记者在林则徐纪念馆见到石碑。碑上半截刻有“省会敬节堂”的字样,字体为老宋体。工作人员用水冲洗后,“堂”字后又现出半个模糊的字迹,细加辨认,是“业”字。
       石碑上、下截颜色新旧不一,下半截沾着土,显然是从土里拔出来的。经测量,碑长1.06米,宽17厘米,字径11厘米。
       该碑是原林则徐纪念馆副馆长、副研究员官桂铨偶然发现的。今年5月,官桂铨在考察西门福州十八中教育预留地项目即将拆迁的旧民居时,意外发现,在古西路与善化坊交界处一家菜店门前的人行道上露出一个石碑,当时“堂”字一半以下埋在地里。
       由于对敬节堂有一定了解,官桂铨赶紧回家查阅了民国《闽侯县志》、《林则徐全集》和《乌石山志》等古籍文献,竟查出敬节堂与林则徐的关系来。这令这位林则徐研究专家欣喜若狂。2日,林则徐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闻讯,及时将这一珍贵文物抢救回馆。
       敬节堂是个慈善组织
       当天下午,官桂铨向记者说明有关这块碑的历史。
据《闽侯县志》记载,敬节堂原址在潘安巷。后因年年发大水,旧址不能用,于光绪年间搬到光禄坊原鼓三小旁边。
       官桂铨说,他曾问过善化坊周围的老人和搞文史的同行,没人知道潘安巷在哪儿。因西门善化坊常发大水,离通湖路林则徐故居很近,有可能潘安巷就是现在的善化坊。
       此次发现的石碑,从其风化程度看,估计是道光年间的原物,碑文表明碑立处的旧厝是敬节堂的产业。
       清道光五年即1825年,闽浙总督赵慎畛调任云贵总督,临行时倡议建立恤嫠会,又名敬节堂,是救济寡妇的慈善组织,并带头捐赠白银一千两。接着,福州乡绅陈若霖、林则徐、梁章钜等人响应陆续捐钱。
       林则徐在母亲病逝回家守孝期间,于道光六年写了《敬节堂章程并叙》。 《章程》规定经费放在当铺里生利息,以充经费;享受救济的寡妇应具备的条件;寡妇如何领取救济款;账目的管理与审核,不许贪污,防止漏洞等。这和如今基金会的做法很相似,保证了福州唯一的妇女慈善机构得以正常运行。
       官桂铨说,以前史学界对林则徐的研究课题,多是从政、禁烟、经济、边防、爱民等方面,至于林则徐在慈善事业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更不要说有实物资料了。
       实际上,据史书记载,林则徐在家乡做了三件慈善之举。一是时为举人的林则徐等乡绅集资扩建李纲墓;二是响应赵慎畛倡议,与一些乡绅捐资组织敬节堂,救济寡妇;三是其父病逝回乡守孝期间,于道光九年即1839年,与一些乡绅买了西门外丞相山作义冢,收埋无主停柩与贫不能葬者。
               (来源:《福州晚报》2008-07-03;记者:綦芬 杨勇)

       西城小学堂、西城蒙塾、林白水、朱绍良
       西城小学堂:1903年由黄士恒先生(字少希)私人捐资兴办,黄世居福州孙老营,清举人出身,曾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政法及师范速成科,在东京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回闽后,他租用西门街曾晖春(曾巩之后裔)公馆作为校舍,开办西城小学堂。
       西城蒙塾:黄士恒族弟黄展云(字鲁贻),为清优贡出身,同黄士恒一同赴日留学,回国后即先在善化坊黄氏祠堂内开办西城蒙塾,后迁往越山书院旧址(三角井附近),改名侯官小学,规模比西城略大。
       当时福州城内以这两所小学堂以及南台南禅寺内的开智小学较为出名。
       教员林万里成为中国报界先驱。林万里(1874-1926)又名白水,字少泉,福建闽侯(今福州)青圃村人,曾在西城小学堂教授国文。1902年与表兄弟黄翼云、黄展云等创办全省第一所新学——福州蒙学堂,在校秘密组织“励志社”。后到上海与蔡元培、章炳麟等创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社”和“爱国学社”。 1905年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法科兼习新闻,加入光复会。回国后历任福建军政府法制局局长、北京大总统府秘书、众议院议员等职。1916年起从事新闻事业,创办《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北京《公言报》、《新社会日报》、上海《平和日报》等。1926年8月6日,因在社论中屡次抨击军阀张宗昌,被张逮捕杀害。有《林白水先生遗集》传世。
       朱绍良是学子中的风云人物。朱绍良(1891—1963)本名宝瑛,字一民。祖籍江苏武进,生于福州。先后毕业于福州西城小学堂、福建陆军小学、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日本振武学校。清宣统二年(1910)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回国参加武昌起义,旋入沪军任参谋。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赴日。1916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11期炮兵科,回国参加护国战争。1917年冬任黔军总司令部参谋长。1923年在广州元帅府任高级参谋。1926年任第十师参谋长,随军北伐。先后参加贺胜桥、汀泗桥、西征武汉战役。1927年起,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第九军军长、陆军第二师师长等职,曾率部参加对中央苏区、工农红军的第一、二、三次“围剿”,后任江西绥靖主任。1932年任湘鄂赣边区“剿匪”总指挥、绥靖主任、兼西北“剿匪军”第一路总指挥。1933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甘肃省政府主席,1935年升为二级上将。抗战期间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管理部长、第三战区中央作战总司令兼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司令长官等职,曾参加松沪战役,指挥宁绥前线之战。1946年当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任副参谋总长。1948年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国民党溃退前任福州绥靖公署主任兼福建省政府主席。中共地下组织曾进行策反,但未成功。同年8月,被汤恩伯夺位并挟迫赴台,任台湾警备总司令。1950年任台湾国民党“总统府”战略顾问,次年改任国策顾问。1963年2月25日因脑溢血病卒。

阅读2147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